第837章
司馬昭若是真打太原,那么楊崢就真打河東,先干掉劉淵的南匈奴五部。 眼下九月上旬,馬上進入冬天,黃河封凍,河東就是大秦鐵騎馳騁的疆場。 關中的各種物資開始向臨晉輸送。 從長安向東,順渭水而下,浩浩蕩蕩。 戰馬牲畜木車猶如長龍。 征調的民夫猶如螞蟻在關中大地上涌動。 這一戰,楊崢把四個兒子楊毅、楊武、楊宏、楊旭全帶在身邊,讓他們感受感受大戰的氣息。 這年頭砍人已經是基本技能。 書生、農夫、牧民、奴隸,人人都會。 身為王子,若是接不了地氣,掌握不了老楊家的傳統技能,將來恐怕也承擔不了重任。 教育很重要。 尤其是世子楊旭,剛剛六歲,楊崢從娃娃抓起。 西北民風剽悍,所以秦王家也必須剽悍。 第六百三十三章 上策 潼關是楊崢不做考慮了。 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踞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成關門扼雍涼、飛鳥不能逾之勢。 王濬把潼關弄得像鐵桶一樣,此關向西,與華山山勢相接,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 又沿著小道打造了十二連堡,山頭上修建大量烽燧。 秦軍一到華山,處處烽火,無所遁形。 孟觀駐守華陰,三番五次想偷襲潼關,均被王濬擊退。 王濬早已放出狂言:憑此關,可流干秦賊之血!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有再多的大軍也送不上去。 所以楊崢唯一的出口就是河東郡。 反向復盤當年曹cao破馬超之戰。 到了十月,朔風越來越寒冷,在臨晉聚集的中軍府兵越來越多,將近十五萬大軍。 營壘從頜陽鋪到臨晉城下。 一桿碩大的“秦”字牙纛樹立在黃河之西。 天上風云激蕩,地上黃河怒吼,虎踞龍蟠之勢直沖天野。 牙纛之下,甲士肅立,沉默如山,騎兵往來奔動,殺氣凜凜。 軍容之盛近二十年來未之有也! 黃河對岸的唐彬也如臨大敵,集合數萬重兵防守蒲坂,構建各種工事。 “司馬昭的中軍動了沒有?”楊崢望著對岸的晉軍營地道。 雙方斥候仿佛蒼鷹一樣沿著黃河上下游哨探。 如果司馬昭的二十六萬中軍去攻打淮北,楊崢會毫不猶豫向河東發動猛攻,然后直插弘農,橫掃上黨、南陽、河內,抄司馬家的祖墳,直接威逼洛陽,給司馬昭一記黑虎掏心。 司馬昭若是留在洛陽,楊崢還真不敢輕易渡河。 北有陳騫的十幾萬聯軍,加上洛陽二十多萬中軍,秦軍渡河,就會陷入南北夾擊之勢。 關鍵有黃河堵住后路,過去容易,退回來就難了。 “司馬昭大軍云集洛陽,按兵不動,只令司馬駿、盧欽、司馬亮、王沈等人圍堵淮北?!壁w阿七稟報道。 自己不動,司馬昭就不會動,司馬昭不動,自己也不能動。 似乎局勢就這么陷入僵持之中。 北面陳騫也按兵不動,觀察河西形勢。 不過這種對峙,對秦軍是有利的。 一旦入冬,秦軍的優勢就來了,黃河也不再是天險。 到時候河東想進就進,想出就出。 本來此次出兵一半是為聲援鐘會,牽制司馬昭,另一半則是牽制陳騫,緩解太原壓力。 能不打最好。 讓鐘會這顆毒瘤繼續壯大,消磨中原實力。 事實上,司馬昭沒準備好東西大戰,楊崢也沒準備好。 洛陽城里,司馬昭也在密切關注楊崢的動靜。 “楊賊勒兵臨晉,必是要圖謀河東!”司馬炎道。 “世子英明,若我軍不攻淮北,則秦賊必然不敢攻河東?!笔笆值?。 原本入洛陽是必死之局,但襄陽之戰,石苞表現突出,讓司馬昭意識到此人的作用。 司馬家的幾只忠犬,相繼隕落,鄧艾、王基戰死,王昶、州泰病逝,陳泰被氣的吐血身亡,鐘會叛變,只剩下一個陳騫和石苞。 中原不缺將才,但獨當一面的帥才卻青黃不接。 司馬家可堪一用的也就司馬駿。 這種局面,司馬昭殺石苞,是自掘根基。 石苞也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司馬昭,明知被猜忌,卻從無怨言,兢兢業業,時常還為沒有做好任內之事而感到慚愧。 簡直是忠犬的典范。 司馬昭就算只是為了立個牌坊,也舍不得殺這條老狗。 “若是如此,豈不是淮北難以平定?”司馬炎不滿道。 淮北大戰還沒開始,淮北的良田就被人盯上了。 司馬炎跟士族豪強的關系比司馬昭還要親密,為了他們的利益,司馬炎當然有些心急。 襄陽大戰后,司馬昭的身體又恢復了不少,看樣子活個十年八年完全沒有問題。 十年八年中的變數可就太多了。 親弟弟司馬攸的名聲越來越大,身邊聚集的人也越來越多,司馬炎當然心慌。 這天下說起來還是司馬師的,司馬攸既是司馬昭的兒子,又是司馬師的養子,雙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