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臣弋言:大王眷顧之恩,弋銘感五內,無以為報……東吳必興兵爭奪交州,稷、炅、元等將皆愿為大秦死戰,若吳軍三四萬,則為大王吞之,若五六萬,則為大王拒之,若吳興兵十數萬,則請大王重兵出荊州,荊州乃天下之腹心,得其地,順江直下,一鼓而入建業,北上,可會師襄陽、南陽、弘農,威脅洛、許,合圍武關、潼關,天下之司命,莫過于荊州也!大王欲克成帝業,亦由荊州起!” 一封表奏看的楊崢熱血沸騰。 荊州處在三國交界之地。 在魏國手中,天下早就一統了。 即便在當年的蜀國手中,也能配合漢中,兩面夾擊魏國。 關羽只憑荊州之眾,兩三萬大軍北伐,就讓曹cao動了遷都的心思,最后還是以舉國之力,加上東吳背刺,才把關羽按下去。 除了關羽勇猛善戰,還有荊州的地緣優勢,北面都是曹魏的腹心之地。 偏偏這么一個戰略要地落入吳國手中。 還是以極不光明的手段拿到手的。 這也導致東吳北伐不敢從荊州發起,怕蜀國依樣畫葫蘆也來個背刺,營建西陵就是為了防備蜀國東出。 霍弋的意思是以交州四郡,換取東吳的荊州! 不愧是大將。 但問題在于,鎮守荊州的幾個吳國大將都不是簡單人物。 施績、陸抗、步協都是吳國響當當大將。 吳國襲取荊州之后,修建了一座座要塞。 當年王昶、州泰、王基數次發動大戰,都沒有拿下荊州。 楊崢覺得機會不太大。 吳國雖然混亂,但因為其特殊的兵制,江東大族各有善戰私兵,進取不足,防守有余。 陸遜破丹揚費棧,得精卒數萬人,攻鄱陽吳遽等得精兵八千余人。 賀齊攻建安、漢興、南平郡洪明等料出兵萬人,平豫章東部彭材等得眾萬余人,揀其精健為部曲。 吳國就是這么一個怪胎。 雖然沒有司馬昭的占田制,但步子邁的比司馬昭更遠。 所以這么多年,東吳朝堂上一直殺來殺去的,其根本就在于此。 豪強們互相牽制,反而讓孫家顫顫巍巍的坐在皇位上。 第五百九十六章 不利 “舍棄交州四郡,換取荊州,此策甚妙,然破綻頗多?!毙l瓘道。 楊崢也看出其中的不妥,“伯玉是說司馬氏?” 衛瓘笑道:“正是,荊州既然為天下腹心,歷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我若出兵,司馬氏必然重兵南下,坐收漁利!” 以秦國之力,在荊州與東吳大戰一場,勝負五五之數。 但司馬昭若是在旁虎視眈眈,荊州一定拿不下。 此策雖好,可惜生不逢時。 不過,這也為楊崢打開了另一個思路。 不必與司馬昭在河東、潼關、上黨死磕,可以開辟南面戰場,從荊州直搗中原腹心。 “均田制仍未完全施行,蜀中百姓仍在北遷,此時出重兵攻打荊州,不合時宜?!睏顛槹崔嘧⌒闹械拇来烙麆?。 大國就應該有戰略定力。 秦國正在國力上升期,不宜發動一場大戰。 即便拿下荊州,北面有司馬昭重壓,東面有東吳反攻,得不償失。 荊州是個好地方,但時機還未成熟。 楊崢只能再次給霍弋寫信,說明國中情況,現在的秦國不是當年,不需要冒險,交州能守則守,不能守,放棄四郡也無所謂,現階段的主要敵人仍是司馬家。 均田制施行之后,秦國國力爆發是遲早的。 楊崢也有信心壓住司馬家的占田制。 “大王所言甚是!”衛瓘拱手道。 趁這個空隙,龐青道:“馬循將軍出征西域,進展頗為不順,烏孫、龜茲等國匯合漠西鮮卑,擊敗樓蘭,樓蘭王舍詰引殘兵避入海頭城,賊勢大漲,糾合六萬之眾圍攻海頭城,馬循將軍會合尹春都督發兩萬之眾,援救,接戰不利?!?/br> 兩萬對六萬,還是長途遠襲,進展不利也正常。 樓蘭這么快被擊敗,當然激勵了西域群狼。 西域最富庶的地方毫無疑問是有漢民之地。 漢人走到哪里,都會認真治理當地。 其實華夏對周邊族群已經非常溫和了,你認我為大哥,大家就一起過日子。 秦漢最強大的時候也沒滅過其他種、族,最多就是趕走,然后內遷俘虜,慢慢轉化。 縱觀世界各地,動輒就是血腥屠殺。 現在馬遁與尹春進展不利,海頭城丟了,下一個就是高昌、敦煌,乃至河西…… 不要質疑他們的胃口。 司馬昭已經明確表示過,可以任意攻取。 “馬循出身高昌豪族,尹春為西面大將,守住高昌應是不難?!毙l瓘話里的意思是放棄海頭城。 海頭城是西域長史府所在,政治意義巨大。 此城淪陷,西域秩序也就崩潰了。 西域必然會掀起一股圍攻大秦的狂潮。 “兩軍交戰,對峙和失利在所難免,馬循遠去疲憊,我軍戰力不能全部發揮,無需驚訝,不日便有捷報傳來!”楊崢對中軍精銳的戰力有絕對的自信。 馬循也是高昌當地豪族,熟悉西域形勢,曾以三千騎兵在高昌大破數萬鮮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