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夏侯霸越看越是歡喜,既有夏侯玄的儒雅之氣,又有夏侯家的英武之風,“蘭佩需早些給他物色幾個女子,多生幾個兒女,某當年這個年紀的時候,侍妾都十幾個了!” 不知不覺,夏侯霸又提起了自己的光輝往事,在晚輩面前也毫不避諱。 “司馬氏未滅,何以家為?”夏侯栩紅著臉道。 “放屁!”夏侯霸又恢復往日口吻,驚覺現在場合不一樣,笑著摸了摸下巴,“話不能這么說,司馬家要滅,但你小子婚事也要辦!” 漢魏十二三歲就可以娶親,十四五歲就上了戰場。 “原本挑了皇甫家的長孫女、張氏的第七女,有人從中作梗,此事就不了了之了,只能挑小戶人家……”夏侯芷嗔怪的白了一眼楊崢。 楊崢只能干笑兩聲。 的確是他阻止夏侯與皇甫、張氏聯姻。 杜預制定的新律法中,已經有禁止士族互相通婚的條令。 這是吸取了司馬家的教訓。 放眼中原,會發現朝堂上、地方上都是親家…… 王朗的孫女嫁給司馬昭,賈充的女兒嫁給司馬攸,諸葛誕女兒嫁給司馬伷…… 士族之所以在中原尾大不掉,就是互相通婚,盤根錯節,家族利益超過了國家的利益,逐漸凌駕在皇權之上。 曹魏就是沒有防住這些。 夏侯霸人老成精,自然能聽出夏侯芷言之所指,裝了個糊涂,“小戶人家也好,賢良淑德,沒有那么多牽扯,大丈夫功名利祿,當自馬上取之!” “曾祖所言正是!”夏侯栩一臉激動。 一家子人嘰嘰喳喳,弄得楊崢像個外人。 對夏侯霸,楊崢是真的感激。 當年走投無路,雍涼軍看不上自己,中軍有鄧飏等人從中作梗,若不是夏侯霸收留,楊崢可能真的要上山當土匪了。 見了夏侯霸,心愿已了。 成都風水宜人,看他的樣子應該還能多活幾年。 家事處理完畢,就是國事。 陪同蜀國入涼的除了宗室、大族,還有杜預推薦的人才。 歷史上,司馬家滅蜀之后,曾大規模遷徙蜀中士人至司隸。 還實行了“勸募”之策,意思是讓他們來中原當官。 但中原早就被關東士族擠滿了,除了極個別才華出眾的,絕大多數都下場凄涼。 蜀漢大臣名勛五百余家,淪為廝劇。 廝劇即為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奴仆雜役。 在楊崢眼中,蜀中更多的是士人,而非士族,大多是寒門,或者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沒有形成關東那種大門閥,所以正是涼州急需的人才。 尤其以李密、陳壽、壽良為首,師從譙周,在學術上頗有建樹,歷史上李密的一封陳情表流傳千古。 涼州不缺武勇,但極度缺乏文治。 青營中培養的孩子,受涼州風氣影響,大多喜歡武事,最拔尖的人才入宣義司,很多人寧愿從軍或者入鎮撫司,也不愿當縣丞、主簿、縣尉,在他們眼中這條路比戰場更為復雜一些,還沒有捷徑,只能一步一個腳印,靠政績和年限熬上去。 而從軍簡單多了,一場大勝,軍功累積下來,混不上都尉、校尉,也能拿到云騎郎、飛騎郎的勛位。 回到家鄉,立即光宗耀祖。 蜀國的這批官員對涼州是極大的補充。 李密、陳壽、常忌被提為秘書郎,留在身邊參贊軍政。 常勖、杜軫、壽良、王化、李宓等三十七人,被提為郡丞或縣令。 這個起點已經非常高了,楊崢誠意十足。 張輔作為狀元,也不過是狄道縣令。 涼州不看家世,也不看名聲,只看政績,每五年一評定,能者進,庸者退。 司馬氏需要舔舐傷口,楊崢同樣需要消化蜀國和關中。 短期內,東西大戰不會再起。 占田制施行后,只憑一兩場大戰,就想把司馬家掀下馬幾乎不可能了。 以后就是一刀一槍的硬仗。 第五百五十八章 拔劍登輦 洛陽的暴雨從黎明持續到清晨。 綿連不絕,時大時小。 曹髦也在陵云臺上坐了一夜。 前年征討諸葛誕時,他就在丘頭,臨淮而望壽春。 當時的諸葛誕和現在的他正好相反。 諸葛誕苦等一場大雨,等了大半年,遲遲不下,直到壽春城破,暴雨才姍姍來遲,淹沒了城外的魏軍大營。 而現在的曹髦,不想要這場雨,老天爺偏偏來降下一場雨。 讓預定的朝會取消。 也讓曹髦的計劃付之東流。 到了此刻,他已經知道自己的命運。 司馬昭不入皇城,他的布置全都沒用。 李昭、焦伯也率領三百甲士在雨中靜候曹髦的命令。 “陛下,蒼天不佑,不如改期?”李昭站在雨水中,全身濕透。 曹髦望了一樣同樣站在雨中的甲士,這個時候還愿意聚集在他身邊,都是絕對的忠心耿耿,“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朕已然語泄,今日不起,他日在無機會!” 王沈、王業、王經、太后…… 這種例子太多了。 董承謀誅魏武,機事不密,為門客所泄。 多一個人便多了一分威脅。 很多人泄密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