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這時代的關中地廣人稀,羌胡南下,處處漏風。 杜預本就是京兆出身,對關中地理極為熟悉。 而時間正好進入八月秋收之時,杜預搶收渭東屯田,軍中糧草充足。 “既然長史欲在此地迎戰魏軍,為何不深溝高壘?”周煜建議道。 大戰將近,所有人的命運都捆綁在一起,即使心中略有芥蒂,也只能壓下去了。 杜預耐心解釋道:“我軍身處敵之腹心,動則活,不動則死?!?/br> “將軍欲舍棄櫟陽?” “然也!” 兩人的水平不在同一檔次,周煜出身武衛營底層,擅臨陣沖殺,而不擅戰略決策。 楊崢麾下大部分將領都是如此。 “報——”幾騎飛奔而來,“姑臧有軍令至!” 正在城頭布防將士眼神全都飄了過來。 杜預、周煜、姜伐野等十幾人半跪行禮。 周煜等人的眼神動了動。 姜伐野神情有些緊張。 很可能這三萬大軍的性命就在這一紙軍令上。 雍涼形勢變化太快,前幾日還在東渭橋北,坐觀隴右之戰,今日便已經攻下櫟陽。 而隴右,旬日之內便分出了勝負。 如果軍令中,讓杜預立即退兵,杜預的部署就立即被打亂了。 為首騎兵甩鞍下馬,手持縑帛,一臉嚴肅,“將軍令:渭北之事,進退皆由都督自決!” “遵令!”杜預長長松了一口,雙手接過軍令,轉身面向一眾將佐,“將軍以興亡大事托付于吾,君臣之義如此,吾豈能不以死報之?爾等亦受將軍大恩,或拔于行伍,或起于奴隸,今大敵在前,爾等若不用命,與禽獸何異!” “愿效死命!”姜伐野帶頭半跪下去。 “愿以死報之!”蒙虓也跪了下去。 周煜也跟著跪下。 周圍將佐與士卒跪了一城墻。 如果之前他們對杜預頗有微詞,敢怒不敢言,現在則只想破敵。 杜預借楊崢軍令,瞬間就完成了戰前動員。 之后,杜預帶著姜伐野、蒙虓等人親自巡視周圍地形。 櫟陽原是秦國都城,漢王劉邦還定三秦后,也定都于此。 此地地勢高緩,北有荊塬、東迄石川河西岸斷塬,綿延數十里。 “報將軍,司馬班五萬中軍已至渭南!州泰部已至長安?!背夂蝻w奔來報。 “司馬鏈部現在何地?”杜預沉聲問道。 他雖然是一身寬袍儒甲,卻沒有任何人敢小看這個書生。 “已渡過鄭國渠,屯于頻陽?!背夂蚧氐?。 頻陽在櫟陽之北,正好堵住了杜預北退之路。 這說明司馬鏈也非尋常之將。 今時之戰,與當初毌丘儉被圍殺一戰何其相似? 三面合圍,泰山壓頂。 “此地是一個決戰的好地方?!苯ヒ澳抗饩季嫉?。 “傳令諸軍,放棄櫟陽,直取涇陽!”杜預卻再次下令道。 “這不是又回去了嗎?”蒙虓一頭霧水。 “休要多言,依令而行!全軍只攜糧草、盔甲、軍械,其他財物一概舍棄!” 在櫟陽休整了兩日,三萬大軍又轉頭向西。 軍中怨聲載道,這一路趕來,搶了不少好東西,現在全部丟棄。 只是沒人敢質疑杜預的軍令,渭北轅門前,那一百多顆人頭讓他們至今記憶猶新。 魏軍始終無法完成圍堵。 頻陽的兩萬步騎也只能再一次倍道急行,搶在杜預之前進占涇陽。 司馬班五萬大軍也加速行軍,搶渡渭水,先一步進占櫟陽。 州泰亦領軍渡過渭水。 豈料杜預行至高陵便早已安營,大軍休整了三日,始終讓士卒保有體力。 杜預還宰殺了一千多匹馱馬,犒賞全軍,讓宣義郎不斷激勵士卒。 因此三萬大軍士氣始終保持著。 “南渡渭水!”杜預再一次下令。 士卒們早已習慣杜預的風格。 周煜最先明白杜預的心思,魏軍三面合圍,但魏軍的短處也在三軍各自為戰,己方每有小動,對方必然大動,花費更多的精力以完成圍堵。 關中是大平原,不是那么輕易就能完成圍堵的。 心中漸漸對杜預的那一絲嫉妒,逐漸轉為佩服。 以前是被動配合,現在則變成了主動配合。 不知不覺間,杜預讓這支由豪強私軍、羌騎、親衛營組成的聯軍,擰成一根繩。 杜預極熟悉關中地形,什么地方可以涉水渡河,什么地方可以屯兵,什么地方要繞開,全都一清二楚。 三萬軍在八萬大軍的圍堵中游刃有余。 渭水之南,全是膏腴之地,剛剛秋收,到處都是軍食。 很多屯田一見到氣勢洶洶的涼州軍,早就跑的無影無蹤。 魏軍這一次學聰明了,司馬班五萬中軍進駐高陵,讓州泰、司馬鏈南下,圍追涼州軍。 很多時候,追人的人難免會產生一種錯覺。 以為被追的人打不贏自己,不然為何會跑? 大軍更是如此。 司馬班與州泰還能小心翼翼,但司馬鏈忍不住了。 這就像一個手上捏著王牌的賭徒,對方總不跟他正面碰撞,就算司馬鏈受得了,他手下的烏桓、南匈奴們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