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上古傳說、春秋戰國、楚漢爭霸、兩漢舊事,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講。 精衛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趙氏孤兒、豫讓刺趙襄子、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信陵君竊符救趙…… 華夏的精神寶藏是無窮無盡的,隨便舀起一瓢,就夠現在的西平用了。 韋竺的專業水平還是讓楊崢放心的。 不過士卒不能天天擠在屋舍中聽書。 日復一日乏味的訓練,也很容易產生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懈怠之心。 這就跟后世的學生一樣,每天都在上學,但心思不在功課上。 趣味性是必然的。 楊崢記得大唐軍中有打馬球習慣,不過這玩意兒需要雙馬蹬,軍事機密,現在還不宜外泄。 不過這事解決起來也容易,有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兵法歷法律法、還會打鐵木器的杜預在,一切都不是問題。 很快就從典籍中翻出蹴鞠之法。 戰國策齊策中有記載,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兩漢三國,蹴鞠發展更快,劉向《別錄》言: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漢代蹴鞠筑有鞠城,仿象陰陽,六人為隊,披甲列陣,互相沖撞摔跤,對抗性非常強。 與后世的橄欖球頗為相像,只不過橄欖球用手,蹴鞠用腳。 既然已經存在,復刻起來并不難。 規則也簡單,六人協同,把球弄進對方門洞就行。 至于鞠球,找個皮匠,以革為囊,再填充毛發就出來了。 楊崢挑選十二個親衛,劉珩一隊,羅虎一隊,披甲上陣,劉珩和羅虎仿佛兩頭蠻牛橫沖直撞,但力大者,不一定靈巧,球門洞就那么小,劉珩把鞠球踢破了,也沒弄進去。 蹴鞠一弄出來,立即就在親衛營中掀起熱潮。 男人的本性除了好色,還好斗。 不讓他們玩球,他們就要玩別的了。 劉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當值的時候,天天窩在床榻上,時間長了,總是要消耗元氣的。 現在有了蹴鞠,這廝越是進不了門洞,就是越是一門心思的撲進來,越菜就越喜歡玩。 楊崢只是開了個頭,蹴鞠就在軍中迅速推廣開了。 很快也傳入各折沖府、屯田區。 為了火上澆油,楊崢干脆弄了一個蹴鞠大賽。 十九個折沖府,加上親衛營、驍騎營、越騎營,組成三十六支鞠隊,勝出的三支隊伍,由楊崢親自獎勵,再分賜冠軍、亞軍、季軍三面小錦旗。 消息傳開,整個西平仿佛沸騰了一般。 樹活一張皮,人爭一口氣,軍隊本就是血氣方剛之地。 一支合格的軍隊,不僅要賞罰分明,還需增強其榮譽感。 蹴鞠的出現,正合其時。 第一年的比賽,實在有些不堪入目慘不忍睹,基本可以歸類為群體散打比賽,楊崢感覺實在有些丟人,賞賜是有,但三面小錦旗就不發了。 一支鞠隊居然有三十多人,上場六人,其余替補,被打趴下了,立即換人。 饒是以蠻橫著稱的劉珩,也被揍的鼻青臉腫。 不過士卒們看的就是這個。 蹴鞠場上聚滿了人,樹椏子上,圍墻上,也全是人,每有一人倒下,就掀起山崩海嘯的歡呼聲。 時間倉促,準備不足,也就只能這樣了。 第三百一十章 東興 嘉平四年十一月,伐吳之戰正式拉開序幕。 魏軍三路并進。 西路王昶、中路毌丘儉、東路司馬昭領諸葛誕、胡遵。 不過朝中對司馬昭領兵頗有微詞。 傅嘏又上言勸諫,以安東將軍統率鎮東將軍和征東將軍,于軍法不合,上下失序,軍心生疑,而且司馬昭資歷不足,從未統領過大軍,建議以太尉司馬孚領兵。 不過司馬師的心思顯然不在戰事之上,依舊沒有采納。 十二月,三路大軍急進,南郡、武昌、東興相繼燃起戰火。 東興堤橫亙在濡須水之上,不難攻破。 胡遵一馬當先,作浮橋渡水,陳兵于大堤之上,命桓嘉、韓綜向東、西二關城發動進攻。 但東西兩城俱扼守形要,守將全端、留略死守城池,雖只有千人,卻同仇敵愾,胡遵萬人奈何不得。 與此同時,諸葛恪率兵四萬,以呂據、丁奉、留贊、唐咨等將為前鋒,日夜兼程而來。 胡遵久攻不下,銳氣漸消,會天大雪,士氣低落,聞吳軍馳援,遂屯兵于東興堤之上,以逸待勞。 天寒地凍,天地之間昏沉沉的一片。 幾名士卒扛著長矛在堤壩上巡視。 其他袍澤已經躲入營帳之戰,只有他們這一什還在盡忠職守。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格格不入者,必受排擠。 “馬小興,你這人也太過小心了,這鬼天氣,吳狗攻的上來?”屯長趙惇裹著羊裘笑罵道。 領頭什長向營帳中的屯長拱手施禮,“略作防備?!?/br> 屯長罵罵咧咧的縮回營帳,不再理外面堅持巡邏的士卒。 什長沉吟片刻,目光從南面轉向北面徐塘方向。 魏軍唯一的退路浮橋就在徐塘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