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奴隸、待歸、治民!此三策,則羌胡盡化于華夏矣!”衛瓘又是一聲贊嘆,“五百年必有、必有英杰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胡奮則呆了一呆,“伯玉贊譽太過爾?!?/br> 衛瓘眼中光彩一閃,“非也,此二策,除漢世我朝以來天下之痼疾,大魏冗爵冗官,士家豪強占地藏民,邊地鮮卑匈奴、羌胡氐部皆是大患,屯田之策,軍民兩怨,若能效此二策,則我大魏必能一統天下,重現漢家之盛世!” 胡奮則以一種怪異的眼神看著他。 這一年衛瓘剛剛三十,胸中還有些書生意氣。 觸及到胡奮的眼神,又長長嘆息一聲,“司馬公以士族而取權柄,又豈會自伐根基?” “當年隴右,我與楊崢見過幾面,便覺其人與常人迥異,未曾想,竟然有命世之才,可惜不能為司馬公所用!”胡奮一臉的緬懷與可惜之色。 衛瓘卻是一聲輕笑,“此人誰也用不了!” 胡奮眼神一厲,“既然用不了,則必為司馬公之患!” 一向性情豪爽的胡奮,臉上很少有這種表情。 “我倒是想親眼見見此人?!毙l瓘幽幽道,“可惜此人生不逢時?!?/br> “前日長安遣送來三千甲士,弓弩刀矛甲胄六千余套,南安鄧刺史選募精銳萬人,不出兩年,伯玉定可見到楊興云本人!”胡奮信心極大。 以整個雍涼之力傾軋西平一隅,豈不是太簡單了? 不過衛瓘臉上的神色卻有些異樣,“三年啊……三年間,會發生很多事情?!?/br> 他有心想勸胡奮盡快,但他只是一個司馬。 司馬父子派他到涼州,一方面固然是看中其才華,另一方面,則是適度打壓河東衛氏。 衛家在朝堂上根系不深,卻在儒士中有崇高地位。 高祖衛暠是漢明帝時名震天下的大儒。 其父衛覬,多次為魏武出謀劃策,曹丕篡漢,諸多公文詔書、儒家典儀禮制皆出衛覬之手。 在曹魏一直有深遠影響力。 也被視為曹魏的忠臣。 衛瓘年紀輕輕便承襲父爵為閺鄉侯,與諸葛武侯是平級的存在。 年僅二十歲,就被明帝召入中樞,為尚書郎,正始年間歷任通事郎、中書郎、散騎常侍等職,為朝中新貴。 若不是高平陵之變,此時的衛瓘已經成為朝中重臣或者一方大吏。 司馬父子自然不希望有影響力的河東衛家站在曹魏一面。 更不希望有才能有家世有名望的衛瓘是曹家忠臣。 對這些暗地的東西,衛瓘自然心知肚明。 所以有些話,胡奮能說,他卻不能說。 既然不能說,就只有轉個話題,“近日將軍掃平羌胡,可有所得?” 提到軍事,胡奮立刻就來了興趣,“武威域內十三羌胡小部,皆為我平定,收青壯三千四百七十余人,戰馬牛羊四千七百頭,糧秣一千八百石,軍用大為充實,太尉還遣使者來言,秋收之后,將輸七十萬石糧入武威與南安!” 有了糧食,就有了兵力。 有一口吃的,還有護羌夷中郎將、持節、涼州刺史等等名頭,胡奮可以直接招募諸族義從。 從任何方面看,對付西平是足夠了。 人口、物資、兵力,以及各種朝廷賦予的權力,西平全部落入下風。 衛瓘輕輕頷首,“以將軍之勇武,鄧刺史之剛銳,西平應該是難逃此劫了?!?/br> 胡奮聽出衛瓘言語中的一絲不以為然,眉頭一挑,沉聲道:“難道還有其他變數?” 以整個雍涼之力若是對付不了西平一隅,其后果不言而喻。 那將是胡家的災難,也是司馬父子的災難。 衛瓘輕輕笑了起來,“變數存于天時之中,變化無窮,豈是人力可以揣度?屬下建議,當聯合西域諸國,攻其西海?!?/br> 雍涼加上西域,在戰略上對西平形成半包圍。 胡奮雖是武人,卻沒有武人的剛愎自用,對此策深以為然,“某這就派遣使者至西域!” “出使之人,不可輕率,當有名望才德,聲名震于西州,否則不能彰顯朝廷之威儀?!?/br> 這事倒難住胡奮了。 他手下能打仗的人不少,出謀劃策者也不少,唯獨有名望才德名震西北的人難找。 不過衛瓘早就料到了,“某保舉一人?!?/br> “何人?” “前武威太守范粲!” “范粲?此人倒是合適人選,某親自去請?!焙鷬^雷厲風行。 正始年間,范粲治武威,聘用良才,建設學校,鼓勵農耕,招撫羌胡,遠近知名。 后因其母年老而辭官奉養,后多次啟用,多次請辭。 惹惱曹爽一黨,被一腳踢到酒泉郡,當了樂涫縣令。 衛瓘對胡奮還是挺滿意的,并不是所有上司都能這么接納下屬的建議,“眼下將軍兵精糧足,依舊不可懈怠,統合羌胡當繼續為之?!?/br> “武威諸小部已被收服,難道要對付鮮卑匈奴?”胡奮遲疑道。 匈奴被漢廷擊敗后,諸部鮮卑崛起。 魏武置南匈奴于河套、河東,鮮卑盡占漠南之地,實力逐漸壯大。 軻比能曾統一中部鮮卑,有一統鮮卑之心,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鮮卑又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才曹魏北方的巨大隱患暫時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