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春日的陽光灑滿大地。 所有殺不死自己的,終將讓自己更強大。 危難可以興邦。 楊崢最缺的就是時間。 當河湟、西海的優勢完全打開時,一定會讓天下人為之側目! 第一百九十七章 巡視 春耕開始后,除了親衛營的士卒,其他兩營都要耕種。 只是一年沒有戰亂,西平便煥發勃勃生機。 隱匿的人口重新回歸。 特別是今年金城與隴西連續爆發大戰,相對安寧的西平成為避難的首選之地。 周圍安定、南安等郡也沒有戰亂,只是田地處于飽和狀態,難民進入之后直接淪為家奴或者屯田客。 屯田客既是農奴,辛苦一年,僅僅飽個肚子。 而西平對主動遷徙來的百姓還算優渥。 來者便是待歸,五年之后可成為擁有自己土地的治民。 校尉府還負責安置,房屋、糧食、工具,能保證基本的生活基礎。 自從魯芝擔任西平太守之后,西平的一切就變得井井有條。 楊崢武人出身,治民之策比較粗疏。 比如羌胡漢混居之后,同族的抱團取暖,難免會生出隔閡,矛盾越積越多。 楊崢固然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但將想法付諸于實踐,則有很長的一段路。 以前交給杜預,但與杜預之間總有若有若無的隔閡。 而且杜預的長處似乎不在治民。 畢竟現在的杜預才不過二十多歲,還不是歷史上的文韜武略的大才。 現在魯芝完美解決了所有問題。 常親自拜訪羌胡長者,噓寒問暖,長幼青壯,關懷備至,每有難處,都盡量替他們解決,又設置集市,讓羌胡漢諸族互通有無,親自教授羌胡孩童漢言。 一時間,西平諸族皆奉魯芝為魯父。 地方起了爭端,皆到西平找魯芝調解。 如果楊崢是一把鋒利的刀子,威懾諸族,魯芝就是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潛移默化的改變諸族。 就像后世京劇,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 羌胡們越來越融洽。 當然,歧視和摩擦永遠是少不了的。 治民看不起待歸,待歸看不起奴隸。 而治民中的漢民又看不起夷民。 不過這種歧視反而形成了一種動力。 奴隸渴望成為待歸,待歸渴望成為治民。 楊崢與魯芝的關系也頗為怪異。 魯芝從未有過任何明確的表示,對楊崢的所作所為也從不過問。 只管治民,不管治軍。 連西平的幾大塊屯田區也不聞不問。 其政令也從不超出西平。 連近在咫尺的歸義城、大小榆谷也從不干預。 楊崢知道他還對曹魏抱有幻想。 畢竟司馬懿拒絕了丞相之位,化解了不少怨氣。 對辛敞、王沈、王渾等曹爽舊吏也全都寬大處理。 還加封揚州都督王凌為太尉,賜假節鉞之權。 假節、持節、使持節、假節鉞,乃朝廷和皇帝特賜的權力。 假節最低,只能處斬觸犯軍令之人。 假節鉞最高,代表皇帝,不必上報,可斬假節、持節、使持節! 此舉無異于司馬懿主動向王凌妥協。 也讓司馬懿的形象再度高大起來。 鎮南將軍、豫州刺史毌丘儉、揚州刺史諸葛誕也全都上表表明心意。 高平陵之變,仿佛一顆石子投入湖水中,并未掀起多大的漣漪。 然而平靜的湖面之下,暗流依舊在涌動。 楊崢整日撲在田壟地頭,巡視屯田。 與去年相比,今年奴隸們的勞動積極性大為增加。 沒有鞭子,也沒有刀兵在后看管。 伍長、什長、屯長們也是以身作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偶爾有巡騎奔來,卻沒有激起任何人的恐慌。 奴隸與官府的基本信任已經建立。 勞動積極性提高,很多田地又被開墾出來。 尤其是黃河兩岸,母親河的名頭絕非浪得虛名。 河谷、山谷中到處都是肥沃的土地。 去年沒有經驗,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一年之后,經驗也就有了。 如杜預所言,又有四塊大屯田區被開墾出來。 一些屯墾的將士還非常聰明的將兩岸灘涂圍成水洼,用來養魚。 不利開墾之地,也圍成了畜欄,圈養些野雞野兔野羊。 尤其是野兔,扔兩只進去,隔兩三月就成了一窩,隔半年就能生出一群。 楊崢重賞了這些動腦子的將士,并推廣各大屯田區。 巡視了屯田,楊崢又趕往西海。 杜預營建牧場已經好幾月了。 公孫甫與馮琦的人興建鹽場。 糧食是基礎,馬是戰略物資,鹽是經濟命脈。 剛到龍耆,邵通就帶人過來迎接。 以前他披發左衽,長靿烏靴,標準的胡人打扮,現在一身右衽儒服,頭發梳的一絲不茍,戴一個武弁,蓄了兩撇小須,遠遠望去,還真有那么幾分中原武官的氣派。 連同他身邊的胡人親兵,也全都刮去了大胡子,束發右衽。 “屬下邵通拜見主公!”行禮也極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