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楊崢記得后世看過一則新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道德經,與市面上流通的存在很多差異。 很多典籍,斷句不對,就是另外一層意思,更不用說有差異。 失之毫厘,謬之千里。 再好經文,也經不住歪嘴的和尚來念。 春耕結束之后,勞作并沒有停止。 被毀壞的塢堡再次修建。 楊崢效仿鄧艾在南安的做法,開水渠為護城河,環繞屯田,又依據地形山勢,修建了一些必要的烽燧。 尤其在大小榆谷,預計每十里一烽燧,每三十里一塢堡,從建威城綿延到歸義城、小榆谷、大允谷。 本來一切都井井有條,但還是有不和諧之處。 遍地的野獸與山賊,經常發動偷襲。 尤其是山賊,西平本就是胡漢交融的前沿。 別的不多,土匪多、馬賊多。 很多部落白天是老實巴交的百姓,到了晚上就是兇殘的賊人。 還有被擊敗的鐘羌,號稱有數十萬之眾,楊崢總共也才抓到四五萬的青壯,還有大量人口,與大量桀驁不馴的種落,不是逃入南面高原,就是遁入西平連綿的大山中,對楊崢即為仇恨,動輒下山偷襲,雞犬不留,好幾個村落被屠滅,手段直追楊崢。 剛剛人心安定的奴隸們,又驚恐起來。 掃匪也成了當務之急。 也正好可以借此練兵。 鑒于羌胡士卒太多,楊崢從臨羌、西都、安夷、破羌四城中又招募了大量漢軍。 麾下兵力總算突破萬人大關。 羌卒四千四百,賨兵五百六十,秦胡兩千一百,漢軍三千七百、西海胡一千五百人。 手上兵力擴充至一萬二千人。 羌人雖然最多,但來源復雜,有伐野部,有枹罕的羌人俘虜,有積石山招攬的熟羌,也有鐘羌。 各不統屬。 而賨兵基本可以算是楊崢的心腹。 秦胡唯楊崢馬首是瞻。 當然,楊崢不想自己的軍隊山頭林立,也采用混雜的辦法,將諸部合一,自此沒有羌營、賨營、胡營。 只有銳步、驍騎、親衛三營。 每營六千人左右,中上級軍官多為漢賨,下級軍官才有一些羌胡。 這種兵力對一個郡來說,萬余人馬不算逾矩。 尤其是西平這種深入羌胡的前沿之地。 夏侯霸之前還一再提醒,讓楊崢多多招募兵馬。 第一百五十七章 生息 不是楊崢不想擴充兵力,而是到了極限。 西平遭受的叛亂不是一次兩次,是雍涼諸郡中最虛弱的,建安中期,才從金城郡中析置出來,跟南安、安定不可同日而語。 若不是郭氏與迷當留下的家底,這一萬兩千兵力都難。 銳步、驍騎、親衛三營,只有親衛營不用屯田,其他二營農忙時,還要去搭把手。 銳步為長矛手,驍騎為輕騎,親衛營則有一千重甲刀盾手,兩千輕騎,一千重騎,兩千弓弩手。 名義上,只有楊崢個人或者護羌校尉府才能調動軍隊。 張特、杜預、周煜、姜伐野、蒙虓有參謀決議之權。 改編很快就完成,新兵與老卒混合,但裝備一時半刻補充不上。 弓弩倒是不少,但箭不多。 尤其是鐵甲與重甲。 從迷當軍中繳獲的皮甲倒是不少,湊合著能用。 對付土匪山賊倒是沒有問題。 一萬兩千軍分成十二組,八組駐防八部屯田,兩組出兵剿匪,兩組在西都枕戈待旦,以備不測。 十二組輪替。 在西平剿賊不是簡單之事。 山川險惡,賊人兇悍,裝備也不太差,還有戰馬,其山寨本來就是易守難攻的要地。 一開始,士卒收效甚微,有時還被賊人得手,傷亡百余人。 最慘的一次被賊人馬軍偷襲,整個千人隊被擊潰,陣亡兩百余人,傷四百余。 杜預建議先收縮,然后集中兵力各個擊破,被楊崢拒絕了。 除了當初在西都城下逃走的五千鐘羌騎兵,其他賊人的兵力其實不多,大則千余人,少則一兩百。 軍事上,現在的楊崢比杜預更成熟一些,畢竟是從大戰小戰中打出來的。 對自己的軍隊也更熟悉一些。 新兵老卒處在整合期,表現不好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些傷亡,楊崢還承受的起。 “給我兩百人馬,踏平所有山賊!”劉珩狂勁又上來了。 楊崢沒有令主要將領出征,就是為了鍛煉中下層軍官,本意還在練兵。 “你這廝最近忙著鉆女人的被窩,能出征嗎?”楊崢調侃道。 大戰之后,楊崢信守承諾,找來當初輪戰的幾個秦胡女人,又賞給他幾十個羌人小寡婦。 本以為這廝會扭捏兩下,裝裝樣子,沒想到他挑肥揀瘦,只收了十幾個姿色佳的。 劉珩老臉一紅,干笑道:“區區賊人,我扶著墻也能剁了他們?!?/br> 楊崢也干笑兩聲,“那你先去扶墻?!?/br> 玩笑一陣,楊崢心情也輕松了許多。 巡視士卒,士氣尚可,老卒們都憋著一股火氣。 新兵也不是真正的新兵,也是提過刀見過血的。 楊崢覺得主要問題還是在于沒有磨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