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魏武卒衣三層之甲,cao十二石之弩,負囊矢五十支,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才算合格。    不過這需要強大國力的支持。    西平條件有限,人口凋零,若按照魏武卒標準,能招到五百人就不錯了。    能在一次次天災戰亂中活下來的人,身體素質自然沒話說。    百姓不是與野獸搏斗,就是抵抗土匪強盜。    能在冶無戴馬蹄下逃生的人,至少跑路的水平很高。    幾場寒風之后,大雪如約而至。    天寒地凍,塢堡、屯田、水渠全都停止。    只有練兵還在繼續。    張特訓練青壯屯農,楊崢訓練新招募士卒。    絕大多數訓練都由老兵完成。    而老兵不僅僅是當初的武衛營老卒,羌營、賨營中也有不少勇武者。    楊崢只是日常巡視。    維持自己的存在,讓士卒知道他們的將軍是誰。    冰天雪地,最考驗人的意志。    好在郭家的家底豐厚,糧食、牛羊多不勝數,每日都能讓士卒們吃上rou喝上湯。    士卒訓練的積極性大為增加。    修葺塢堡,廣開屯墾,外和羌胡,內練精兵,都在穩步推行之中。    作為后世人的楊崢,自然知道武器裝備的重要。    一漢抵五胡的神話,靠的漢軍的英勇,也靠堅甲利刃。    環首刀、八面劍、弓弩、鐵甲……    不可一世的匈奴就是敗在這些裝備面前。    尤其是環首刀,簡直是領先時代的產物。    輕便、鋒利、殺傷力強。    是唐刀和倭刀的鼻祖。    到了魏晉,長槊、馬鐙、重騎兵登上歷史舞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枹罕四通八達,很多東西,楊崢不敢弄。    弄出來也便宜了別人。    而西平是邊陲中的邊陲,四面青山環抱,一條湟水流出。    地勢與蜀中相近。    閉塞而偏遠。    可以關起門自己玩自己的。    改進武備是杜預提出來的,自然由他負責。    大雪封山,屯田塢堡告一段落。    就在楊崢思索著要不要造玻璃、弄肥皂的時候,杜預就找來了。    一張白紙上畫著圖案和注解。    楊崢看著白紙愣住了。    杜預解釋道:“此為左伯紙,郭家藏有不少?!?/br>    左伯紙楊崢略有耳聞,漢靈帝時,左伯改進蔡侯紙,制出質量上乘的紙張。    漢末大亂,這種紙被埋沒一段時間。    魏晉之后,大行其道。    洛陽紙貴的典故,就是在西晉時期。    魏晉以來,書法大家層出不窮,也是跟這種紙的出現有關系。    書法跟畫畫一樣,需要大量的練習。    楊崢記得歷史上鐘繇、鐘會、衛瓘等等,都是書法高手。    楊崢定睛望向圖紙。    居然是連弩的制造方法。    戰國時代,便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秦漢弩機大行其道。    諸葛武侯改進弩機,元戎連弩問世。    魏國馬鈞對其改造,能發五十矢,但工藝復雜,無法量產。    早在駱谷時,楊崢就領教了蜀軍弩箭的厲害。    一百多年后,宋武帝劉裕的卻月陣,兩千士卒攜帶大弩百張,藏于車后,破北魏三萬鐵騎。    第一百四十章 秦裔    楊崢隱隱記得,似乎杜預還是個發明者?    改造了水車還是什么東西。    連弩是好東西,但現在用不起啊。    一次戰斗要消耗多少箭簇?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越是精巧的東西其實越不適用。    有這個時間打造這些東西,還不如多弄些長矛、盔甲。    對如今的楊崢來說,普通弩已經夠用了,還有弓箭彌補。    以后發達了,倒是可以弄出一支連弩軍。    現階段,很多奴隸光著屁股跑,窮得連衣服都沒有,還有心思弄這個?    所以楊崢興趣不大。    積石山最大的問題是產量不足效率不高。    楊崢心中一動,“不知元凱可會冶鐵?”    這年頭的鐵匠差不多后世的科學家了。    百煉法太慢,一個月也才那么幾件刀矛,盔甲更是慢的令人發指。    “略通一些,并不精熟?!?/br>    這時代世家門閥不僅圈禁土地人口,還壟斷技術和知識。    所以魏晉皇帝們不得不與他們合作。    世家子弟會木工、音律、天文、術數、煉丹、醫理并不奇怪,淮南王發明豆腐,劉曄作拋石車,曹魏駙馬嵇康喜歡打鐵,幾十年后葛洪搞出黑火藥。    一個吃飯都成問題的時代,能搞研究的自然不是普通人家。    楊崢也不知道杜預通了多少,“東南積石山有鐵礦,若能冶煉,則我軍可自給自足?!?/br>    “西都城中有鐵匠,郭家有藏簡,屬下研習一二,此事不難?!?/br>    “此事就拜托元凱了?!睏顛槢_杜預拱手。    一名斥候披著風雪入內,寒氣亦隨之涌入,“稟報將軍,西海急務,迷當在鮮水湖西北,被羌胡聯軍擊??!”    楊崢一愣,鐘羌這些年發展迅速,號稱勝兵十余萬,按道理吞下西海應該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