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只是裝備有些不盡人意,大多以皮甲為主,有些人則根本沒有盔甲,一看就是倉促召集起來的丁壯,眼神里帶著些迷惘之意。 人剛剛聚集,郭淮非常貼心的送來糧草。 讓夏侯霸沒有任何理由在河關遲延。 一萬一千人對陣六七萬羌胡聯軍。 郭淮的心思不難琢磨。 夏侯霸不僅要跟羌人斗,還要跟后方郭淮斗。 不過危機中也往往存在著轉機。 楊崢不記得三國時代羌胡鬧得多大。 只有禿發鮮卑、齊姓氐人、姚姓羌人鬧得比較兇。 在史書中出現次數不多的人,說明影響力不大。 似乎冶無戴、俄何燒戈、白虎文這些人在三國演義中也就一筆帶過。 第一百零七章 西進 以前楊崢與在夏侯霸身邊,難免會引起諸將的嫉妒,但自從李彌莫名其妙的死了之后,隴西諸將對楊崢漸漸敬而遠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別人不待見,楊崢也犯不著拿熱臉去貼。 “你們都說說,我軍是應該北上攔截冶無戴,還是先解救西都?”夏侯霸召集諸將軍議。 既然是先鋒,就要有先鋒的樣子。 背后頂著一把刀子,誰也沒覺得痛快。 能在隴西升為將校,光靠一身蠻勇肯定不夠,還要有眼色。 時至今日,誰人不知夏侯霸被郭淮當矛頭使? 而這些年的雍涼將校中,純粹出身于卒伍之人越來越少,絕大多數都有一定的背景。 “羌胡六七萬之眾,又熟知西平地利,我等冒然精兵,必中其埋伏,不如佯攻破羌城,且攻且等,直至與前將軍會合?!焙螘煹?。 他的話也代表絕大多數人的意思。 冶無戴勢頭正盛,沒人會認為一萬一千隴西軍就能擊退他們。 而且,這一萬余大軍水分不少。 除了夏侯霸手上的三千精銳,加上楊崢的羌賨兵能用,其他人手上一看就是剛剛放下鋤頭的農夫。 當然,這時代西北的農夫也很剽悍。 但未經訓練,裝備不齊,再彪悍也派不上用場。 “何校尉所言甚是,敵人兵強馬壯,不宜急進,當固守待援?!?/br> 很快就有人附和何暉。 夏侯霸的臉色有些難看。 出征時斗志高昂,認為羌胡乃烏合之眾,兵馬雖多,但不堪一擊。 然而實際情況,己方也不容樂觀。 也并非何暉、劉欽、王起等人將校膽怯,而是現在的大環境讓人不樂觀。 朝中有曹爽與司馬懿爭權。 雍涼有郭淮夏侯霸內斗。 “興云以為如何?”夏侯霸目光轉向楊崢。 楊崢深吸一口氣,在場諸人恐怕只有他最有發言權。 冶素疆的胡人戰力,他已經領教過。 秉承大漢雄健武風,這時代最強的戰力還是在魏蜀吳。 不然如此一個人口凋零的亂世,周邊異族早就崛起了。 曹魏壓制諸夷,蜀國南征,設庲降都督,將滇中之地納入版圖。 吳國亦征伐山越,收流求以及交州。 通常情況下,中原王朝不給機會,周邊異族根本就沒有機會。 戰國大爭之世,尚有蒙恬取河套,李牧破匈奴。 然而到了大一統的司馬晉室…… “屬下以為,冶無戴可破!”楊崢沉聲道。 帳中“嘶”聲大起,很多雙眼睛轉了過來。 夏侯霸臉色依舊難看,但眼神已經溫和下來,冷哼一聲道:“休要胡吹大氣,敵有六七萬之眾,我等才萬余人,如何破之?” 楊崢拱手道:“兵不貴多而貴精,冶無戴號稱十萬之眾,但其能戰者不過一兩萬核心西海胡騎,彼若在武威開闊之處,我軍以卵擊石,但西平山地眾多,恰為我軍之長,當此之時,屬下以為,可繞過破羌、安夷,直撲西都,解西都之圍,取西都之軍械糧秣,轉攻西海!” 既然是軍議,自然可以天馬行空。 至于可行性,就不在楊崢的考慮范圍之內了。 決策者是夏侯霸。 古往今來,都是擅謀者眾,擅明斷者寡。 再好的謀略,當權者不聽,不用,也是無濟于事。 歷史上這類例子層出不窮。 “此策太險,若事不諧,豈非前后失據?”何暉反對道。 前后失據四字非常貼切。 郭淮已經在沨中弄過一次。 坐看夏侯霸被姜維圍攻。 “如此行事豈不是自蹈險地?” “此策萬萬不可行!” …… 帳中一片反對的聲音。 不到萬不得已,誰愿意把腦袋別褲襠上去玩命? 楊崢也不過拋磚引玉而已。 即便夏侯霸同意這么做,仗能打成什么樣子,誰也不知道。 不過楊崢倒是知道一點,郭淮一定不會讓夏侯霸好過。 與其受夾板氣,還不如放手一搏。 機會還是有的。 東漢建安中分金城置西平郡,治西都(今西寧市)。 魏文帝黃初三年大肆擴建西都城,以此城掌控湟水谷地,遷關右漢民入駐,廣開屯墾,內蓄糧秣軍械。 這也是郭遁能扛住數萬羌胡進攻的原因。 帳中逐漸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