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朕覺得,畢卿先前所擬定的賦役調整,要逐步落實下去了,不要遇到事情,就拆東墻補西墻?!?/br> 說著,也不管眾人怎樣想,崇禎皇帝一甩袍袖,便朝殿外走去。 “恭送陛下!” 沒理會身后響起的聲音,崇禎皇帝此時的思緒,卻飄到安置裁撤京營兵卒上,雖說這些家伙不合格,但若是不能叫他們妥善安排,那京畿一帶必然會生亂子。 “王伴伴,內廠這邊,是否做好接收那批裁撤京營將士的準備?”崇禎皇帝快步向前走著,對隨行的王承恩說道。 “這些人必須都妥善安排好,包括他們的家眷,不能出現任何岔子,不然朝中有些人啊,又該以此說事了?!?/br> “啟稟皇爺,都已經準備好了?!?/br> 王承恩邊走邊說道:“在京城有住處的,就近安排到所開諸廠中,相應待遇跟原有人群一樣。 至于沒有住處的,則分流安排到北直隸各處皇莊,內廠這邊,會進行嚴格的管理,確保這批人,不會生出任何亂子?!?/br> “嗯?!?/br> 崇禎皇帝點頭應道:“這是朕給他們最后的恩賜,倘若連力氣都不想掏,就想著混吃等死的話,那就全殺了! 若是在此期間,有人敢挑唆鬧事的,就以殺震懾。 當初平白拿著朝廷的糧餉,卻什么都干不了,那樣的好日子沒有了?!?/br> “奴婢遵旨?!?/br> 王承恩當即作揖道。 近些時日,受崇禎皇帝的影響,整個朝堂的氣氛,變得壓抑起來,很多大臣,甚至都有些不適應,這種較為高效的態勢。 不過在崇禎皇帝的眼里,朝中的那幫文官群體,一個個這般挖空心思的算計,純粹是做的事情太少所致,不然也不會這般折騰事,既然是這般,那就給他們增擔子,不能干事的,就趁早滾蛋。 第二百一十三章 遼地終見曙光 “稚繩公,遼東有您坐鎮,真乃我大明之福啊?!?/br> 走在這錦州城墻上,李邦華神情感慨,對陪行的孫承宗,說道:“和先前的緊張局勢相比,這遼前的改變太大了。 特別是過了山海關,這一路所途徑的諸多衛所,和先前相比,非但各處秩序穩定了,甚至還開墾不少土地。 從遼左、遼南、遼西等地,被這勢起的建虜竊據后,國朝在遼前的各項開支,一直都居高不下。 本輔聽說稚繩公,在錦州、寧遠等沿海地帶,開辟不少督師府直轄的曬鹽場,難怪在這半年多,涉及遼前所撥糧餉減少近三成?!?/br> “李樞輔謬贊了?!?/br> 孫承宗笑著擺手道:“其實你所說的這些,并非是老夫所想的,皆是陛下此前所下達的旨意。 一直以來因遼地所生戰事,占據國朝太多的國庫份額,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想著這是為國朝平叛,所以這遼前的一應開支,就應該單靠朝廷解決。 甚至在此之前,本督初次坐鎮遼東時,雖說嘴上沒有說過,不過這實際行動卻也是這般的。 現在想想啊,當初是錯的何其離譜啊。 李樞輔所說的那些,僅僅只是其中的一些變動,像在寧遠衛治下,歸督師府直轄的,還有造船廠,海捕廠,鐵廠,火藥廠等。 雖說不能幫助朝廷,解決所有的糧餉開支,但至少等他們都運轉起來,能減輕至少一半的開支?!?/br> “這……” 李邦華聽聞此言,臉色微變,像這些情況他還真不知道,甚至軍機處那邊,都沒有收到相應的奏疏。 “這些都是根據天子所下密旨籌建的?!?/br> 可能是瞧出李邦華的疑慮,孫承宗微笑著說道:“為了貫徹天子的密旨,老夫可謂將遼前諸多衛所,所轄的一應匠戶,全都給收攏到寧遠衛去了。 甚至為管理好這些官辦諸廠,這遼前治下的一眾生員,也都被老夫聚攏起來,協助督師府做事。 不過這些事情,老夫希望李樞輔知情就行,等離遼返京時,不要談及這些,不然會引起一些人的猜忌?!?/br> “明白?!?/br> 李邦華想了想,點頭道:“朝中的一些大臣,對待這樣的事情,并不是特別感興趣,甚至心中是厭惡的。 覺得是奇巧yin技。 可在本輔看來啊,能幫助國朝分憂,幫助陛下分憂,那才是正道啊,就像這次抽調遼兵赴陜平叛?!?/br> “在這件事情上,陛下是英明的?!?/br> 孫承宗忍著心頭喜悅,對李邦華正色道:“由督師府這邊,所簽發的一應調令,皆已準備妥當。 等李樞輔決定歸京后,相應抽調的那些遼將,包括他們所轄隊伍,都將由李樞輔一支支去征調。 若是誰敢不服從調令,那就是背叛大明,對待那樣的事情,督師府的態度是堅決而明確的!” “如此甚好?!?/br> 李邦華停下腳步,看向孫承宗說道:“若是這般的話,那本輔打算明日就啟程,具體所明的那批援陜兵馬,就由本輔來具體負責。 不過稚繩公,遼前所轄的關寧鐵騎,除了那幾千夷丁,余者全部調往關內平叛,這是否會影響到……” “不會影響到遼前的整體局勢?!?/br> 孫承宗擺手道:“現階段遼前的總體方針,依舊是以固守前線為主,有那幾千夷丁作為機動,足以。 相較于建虜反叛,這山陜的流賊反叛,雖說規模更大,不過他們卻沒有根基,所以平定的難度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