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崇禎皇帝站起身來,手握天子劍,緩步向前走去,“不是什么人,都能進大明英烈碑的,只有那些為國朝戰死的健兒,才能進去。 還有朕聽周卿講的這些,心里覺得還不夠,為我大明平叛的,不止有我大明健兒,更有良臣悍將。 對待這些為平叛事,而戰死的,當入廟立傳,以供后人瞻仰,故朕決意在大明門外擇址,建大明英烈廟。 營建英烈碑、英烈廟一事,無需國庫調撥錢糧,由內帑直接調撥,對這等穩國朝之良策,誰贊同?誰反對?” 先前崇禎皇帝只考慮給戰死的大明將士,設大明英烈碑,好逐步去逆轉大明‘文貴武賤’的政治生態,但是在聽完周延儒,慷慨激昂背誦著自己所寫之言,突然想到,既然自己都要走這一步了,那為什么不能更進一步呢? 畢竟奮戰在前線戰場的,多是統兵的將領,而那些節制他們的文官,多是躲在戰場后面的。 到時舉辦幾場入廟儀式,宣傳一下,那瓦解‘文貴武賤’的政治生態,豈不是更容易一些? 第一百八十六章 波瀾 這場精心謀劃的朝議,手里把持著一定的政治優勢,倘若崇禎皇帝還不能打擊文官群體的反對,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那在以后的皇帝生涯,可以直接選擇躺平,或干脆領著一幫良臣悍將,上山打游擊的好。 畢竟與根深蒂固的文官群體,還有他們背后代表的士紳、地主階層,根本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占了好幾張底牌,掐住朝中百官忌憚的命門,沒能達成自己所想,那代表崇禎皇帝并不適合執政,至少無法把控上下擺爛的大明。 如此,那就天誅吧。 好在一切的一切,與崇禎皇帝心里先前所預想的一致,雖說浪費了些時間,但想要的政治目的,都達成了。 “元輔,天子做出這些匪夷所思之事,以后朝堂還能安定嗎?”神情落寞的李標,眼神中閃爍著不甘,對并行而走的韓爌說道:“眼下我真的很擔心,天子身邊有小人進獻讒言,才導致天子變化這般之大?!?/br> 李標說的這些話,并未叫韓爌有任何反應,此時他的腦海里,不受控制的浮現出,崇禎皇帝在皇極殿上的種種表現。 一場建虜進犯大明,叫韓爌愈發看不懂天子了,從軍機處暫不裁撤,從薊遼督師、薊遼總督的明確,再到拱衛京畿一帶的邊鎮、軍鎮部署,這一樁樁一件件事情,背后代表著什么含義? 沒參與這場大朝議前,韓爌的心思全被下放詔獄的袁崇煥牽著,可在經歷了這場大朝議以后,尤其是見到崇禎皇帝的強勢一面,叫韓爌內心深處生出寒意,圣意難猜,有乾綱獨斷之勢,這可不是什么好苗頭啊。 “元輔?” “元輔……” 在韓爌身邊的李標、劉宗周等人,面露憂色的喊道,陷入沉思的韓爌,回過神來,眉頭微蹙起來。 “現在不是講這些的時候?!表n爌開口道:“眼下圣意難猜,我等就算是想應對后續風波,那也要私下商討才行。 平定建虜進犯一事結束,陛下定然會將重心,放到下放詔獄的袁崇煥身上,我等需警惕才行?!?/br> 說到這里的時候,韓爌還不忘向左右看去,李標、劉宗周他們,一個個都露出凝重的神情。 是啊。 這次大朝議,天子所謀之勢皆已達成,那騰出手、空出精力的天子,必然會放到袁崇煥身上。 在宣讀授賞旨意的時候,他們一個個都聽的真切,圣旨上所提庸臣,那不就是明指袁崇煥嗎? 回想起袁崇煥出鎮遼東,領平遼事期間,所做的種種,韓爌也好,李標也罷,那都不免生出擔憂,真要叫廠衛督辦此案,那后果不堪設想啊。 難道先前那些態度鮮明,力挺袁崇煥的朝臣,都要受到清算嗎?此事一旦出現,那無疑是大明官場的大地震啊。 …… 在這場大朝議結束后,崇禎皇帝并未返回乾清宮,而是來到這軍機處駐地,點名要見王洽等一眾軍機大臣。 “噠,噠~” 崇禎皇帝坐在龍椅上,手指敲擊著龍案,垂手而立的王洽、李邦華、周延儒、徐光啟、溫體仁這些軍機大臣,一個個恭敬的站著。 “眼下軍機處,要總攬大明內外所遇戰況,你們既然在軍機處擔任要職,那就要切實履行所負職責,朕不希望看到誰糊弄了事,或者在朕面前陽奉陰違?!?/br> “遼東的戰況要有,山陜一帶的戰況也要有,趁著當前局勢還算明了,盡快將所需一應軍機要務備好,國朝面臨著怎樣的困難,需要解決哪些心腹之患,不用朕強調,你們心里全都明白?!?/br> “今天這場大朝議上,發生了什么,經歷了什么,朕不想再去提了,但要是軍機處的本職,你們都不能做好的話,那就不是朕丟臉面這么簡單了,社稷是否能穩住,都要另當別論了?!?/br> 崇禎皇帝這心平氣和講的話,在王洽、李邦華等軍機大臣耳畔回蕩,然卻宛若驚雷般轟動。 在場的所有人都清楚,在滿朝文武多數反對的前提下,天子力排眾議,提升軍機處的地位,那他們也必將受不少朝臣的敵視。 以后想坐穩朝中官位,戴好頭上的管帽子,那除了在軍機處當好差事,就沒有其他別的選擇了。 對周延儒、徐光啟、溫體仁來講,這倒是沒有什么的,他們并非是東林黨一脈的,做好本職差事,替天子分憂是理所應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