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
關于李自成部的未來戰略,毫無疑問是要“配合”情報總局的對明總體戰略來實施的。 所謂的對明總體戰略,目前需要落實到李自成部的內容,其實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盡快積聚實力,爭取早日在中原地區消滅明朝野戰主力。 真實歷史上,李自成從今年開始“南征北戰”,到明年繼承“闖王”稱號,直至明朝倒塌。 這期間,一直在各地流竄作戰李自成部,多次被官兵打殘打散……然而依靠明末無窮無盡的流民,李小強每次都能迅速東山再起,滿血復活。 這種狀況一直要持續到六年后的崇禎十四年。 到了那個時間段,明軍和李自成部之間的戰斗力,終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明軍由于滿清多次入關以及天災帶來的財政崩潰,素質下降到了臨界點。而農民軍經過多年優勝劣汰,積累到了足夠的作戰經驗和物資。 量變產生質變。 最終,六年后,李自成先后通過在河南地區的五次中原大戰,陸續消滅了明朝內部的野戰兵團,從而獲得了北上入京奪鼎的契機。 再兩年,明朝滅亡。 而情報總局這一次派周乙入營的目的,正是為了幫李自成節省時間:至少要把李自成未來流竄的那六年時間,節省下來大部分。 之所以流竄,就是因為實力不夠?,F如今明軍主力雖說在緩慢降低素質,但依舊不是流寇所能正面打敗的。 于是,周乙接下來提出的第一策,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策略,就是提升實力:藏兵。 所謂的“藏兵”,其實是一系列軍政項目的組合。用后世語言來說,就是根據地 練兵 積累軍備物資。 這個策略中,李自成部從現在開始,就要建立根據地,秘密訓練、囤積出一支不少于三千人的重裝騎兵軍團。 實力才是一切。在明末,有了三千精銳重裝騎兵的李自成部,就屬于脫胎換骨,能在未來決戰中,畢其功于一役,直接消滅明軍主力,震懾天下。 周乙的這一條藏兵策,講真,確實超出了李自成等人的慣性思維……大伙自起事,就是熟練度拉滿的流寇,誰也沒有幻想過周乙所說的那種局面。 一張口就是三千重騎,想一想就知道需要天量資源來支持。流寇們飯都吃不飽,從沒有那個想法。 另外,所謂的藏兵,其實還包含有重要的戰略轉變:李自成部將從流寇變成事實上的坐寇。 這一點,在坐眾人都聽出來了,也都迷茫了:坐寇哪里是那么好當的。幾十萬官兵如今就在圍剿農民軍,誰敢坐困孤城等死? 于是當周乙話音落下后不久,馬上就有人提出了疑問:“不知先生這兵,打算藏在何地?” “呵呵,問得好!” 對今天這場面早有推演的周乙,知道這一問問到了關鍵地方:根據地建立在什么地方。 下一刻,周乙重重一拳砸在了地圖上他們如今的扎營之地:伏牛山脈。 “就與這伏牛山內,藏精兵三千。待它日功成,主公一朝出山再無敵手,頃刻間便成席卷天下之態?!?/br> “八百里伏牛山,綿延盤桓,多有易于守備藏兵之處?!?/br> 周乙知道,這個策略的關鍵,還是后勤問題:“好教主公知道,鐵傘門在荊襄之地積累多年,多有預備。如今只需打通武昌至南陽的糧道,這練兵所需的三千領鐵甲,附帶三十萬斤軍糧,半年內皆可運至此處?!?/br> 聽周乙夸下如此???,饒是李自成已經有了思想準備,但依舊動容:“先生此話當真?” “絕無虛言。便是那糧袋中所藏的鐵甲,三千領只多不少?!?/br> 周乙所說的“鐵甲”,是當時在糧車中運來的第二種盔甲。這種盔甲式樣簡單,是情報總局在工廠批量定購的仿制甲,內在質量很高,外型和時下明軍騎兵裝備的制式鎧甲一樣。 至于之前的山紋甲,那是用來給少數高級將領的,不可能大批裝備。 ……人家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李自成一干人要是再瞻前顧后,那也就不是腦袋別在褲腰上的革命家了。 更何況對于一伙流寇來說,能有一處進可攻退可守的老巢,自然是好事。之前只不過是幸福來得太突然,一時沒反應過來。 于是周先生的藏兵策得到了初步通過。 看到在場眾人忐忑中混合著一絲不信任的復雜神情,周乙心下了然。他清楚這些流寇的心思……不外乎就是有便宜先占,走一步算一步。等有一天您老吹的牛皮破了,糧秣甲胄接濟不上了,那時候再說。 如果換成幾年前出門逃荒的周乙,大約也是這個想法。 然而,周乙如今也是參觀過番禺非標準件廠的帝國精英……力大無比的煤氣壓機,像壓米粉皮一樣,輕而易舉就將一塊塊精鐵板壓成了光滑堅固的頭盔、臂甲、腿甲、胸甲…… 最終,這些部件被工人隨手扔在了一旁堆得像小山一樣的成品堆里,整個過程不超過一分鐘…… 懷著“土鱉也就這點見識了”的高檔優越心情,周道長眼中帶著誠摯微笑,徐徐講出了下一條策劃。 比起最關鍵的藏兵策來說,第二條被周乙稱之為“搏名望”的戰略,其實是為了配合第一條而生的。 想要養精兵,光有糧草和甲胄不行,最關鍵還要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