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
和之前在車隊時不同。周乙他們這次上路,人人勁裝,刀劍齊備,殺氣側漏,標準江湖豪客形象。 他們每天日行夜伏,主要沿著官道北行。一路行來,五人組不進城池,只在沿途驛站和鄉鎮打尖歇馬。 在北方地區長途跋涉騎馬趕路,尤其是現如今社會秩序正在崩壞的河南一地,說實話周乙還是第一次。而這里就看出田大的老練了。路上在哪家食肆打尖,晚上在哪個鎮子過夜,田大這種老江湖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五個一看就不好惹的江湖客,本身就是一股相當精銳的力量。對于沿途宵小來說,這股力量雖說有好馬,有油水,但太過生硬,不劃算打主意。而對于大股勢力來說,這隊人來去如風,卻根本不給他們反應時間。 為了節省馬力,周乙他們大致是以每天百里的勻速度行進的。這樣花了五天時間,五人組大致沿著駐馬店、漯河、許昌、這條直線,跑過400里官道,來到了新鄭左近。 周乙原本以為,這種似危實安的行路旅程,會一直持續到目的地。不想在新鄭,卻遇到了一段小插曲。 傍晚,新鄭縣北,五里鋪。 剛剛在驛站吃喝完,欲待去前邊鎮子過夜的五人組,被一隊騎兵攔在了半路。 通常這種情況,周乙是不怵的。他手上不但有各級衙門開出的路引,還有武昌巡撫衙門給河南令尹的私信和公文。 有這些文件在手的周乙,可以隨時變換身份應對官府盤查。他們一路上在各處關卡暢通無阻,這些文件起了關鍵作用。 然而今天不行了。 擋住去路的這隊騎兵,根本不鳥周乙亮出的公文。隨即,這些人亮明旗號,乃是新進從陜西調來的總兵賀人龍麾下,中軍哨探。 看到對方眼中貪婪的眼神,以及要求周乙他們“下馬去新鄭大營查驗身份”的要求,周乙和田大對視一眼后,互相微微點了點頭。 下一刻,田大兄弟抽刀打馬,呼喝聲中,毫不猶豫地沖向了對面人數多達九人的陜西邊兵。 而周乙,則在已經落山的夕光中,沉身勒馬,揚臂打出了一串迅如雷火的電光。 第667節 共襄大業(四) 早期,懵懂的穿越者面對陌生新世界,一應應對,尤其是“進口物資”的選擇,都是按照舊世界經驗來的。 這其中大多數物資在新世界都得到了成功應用。 當然,也有那么一些“失敗者”,漸漸暴露出了水土不服的特征……譬如說,9毫米手槍。 一開始,進口手槍只配發到穿越眾本人及他們的保衛人員。 再后來,隨著大燕國國力擴張,進口手槍的使用者,擴展到了需要以少敵多的情報部門——軍警這種規模巨大的體系反倒沒有進口手槍用,因為沒那么多供給。 有了新學員,就會有損耗和相應的實彈訓練。 最終,面對日益增長的彈藥需求,內閣不得不在前年底,長痛化作短痛,批準進口了一批專用設備,成立了生產配套進口彈藥的國立特種軍火公司。 所謂的特種軍火工廠,實際上只是一間手工作坊,不但規模小,而且生產鏈漫長。 每生產一顆子彈,國立作坊都要從脫脂棉和電解銅開始,一步步往上爬。這樣經過上百道工序,手工配料手工壓模,最終得到合格的銅殼、鉛彈頭和雙基火藥……如此效率可想而知。 國立作坊成立半年后,9毫米彈日均產量只有不到100發。 這個時期,正是周乙在鹿谷培訓的時間。他們這一批學員,開始接觸到了點45毫米口徑的新式手槍。 早期穿越眾進口的手槍,無論是伯萊塔92系列,還是格洛克系列,其口徑都源于初次購槍時,某人隨口選擇的國際標準。 這之后,為了節省后勤壓力,標準被延續下來。穿越眾長期使用的,都是9毫米通用型魯格子彈。 到后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漸漸發現,9毫米口徑有那么一點力不從心的味道了。 原因很簡單:環境不同。 9毫米子彈,乃至更小口徑的手槍,通俗意義上講,都被劃到了“小口徑防御性武器”的類別中。其大多用于安保和執法人員,核心設計思路是“阻止和防御”。 在這種思路下,9毫米手槍后座力減少、射擊精度增加、跳彈率降低,最大程度的平衡了停止作用和精度之間的關系。 在后世,執法人員多數時間都是在近距離警匪互射。使用精準的9毫米槍支,乃至更小口徑的點22開火,執法人員能盡可能避免傷及無辜。 擊斃歹徒有帶薪休假,但是一旦流彈誤傷無辜,會引發巨大的輿論壓力,功勞也變成苦勞了。 然而在十七世紀,思路變了。無論是穿越眾身邊的高級安保人員,還是情報總局的精英特工,一旦他們決定拔槍射出昂貴子彈的那一刻,就是毫無禁忌的。 穿越教官一開始就教育他們:毫不留情,第一時間迅速消滅對手。 畢竟十七世紀,不用考慮輿論、記者、鬧市、無辜人員等等場外因素。 保住老爺們的命才是第一位的。 在這種環境下,9毫米就有點不夠用了……十七世紀沒有那么多人口稠密的都市用來警匪近距離互射。相反,在人跡全無的地方一對多,乃至遇到身穿各類甲胄的敵人,這種概率卻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