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事務繁忙,好在武漢站人手充足,現在還有小小的外圍組織,所以這些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開展完畢。 如此,在開業的前三天,各路黑的白的,明的暗的朋友,都做好了參與“客博閣”商號開張的準備。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南老爺卻在第三天一早,坐著東廣福號,跨江去了武昌城。 事實上,南老爺的幾張拜帖,早在七日前,就已經送進了武昌城內。 明朱元璋攻克武昌,設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衙門,衙址均設在武昌。 明英宗年間,于武昌設湖廣巡撫一職。此時武昌城內衙門云集,既有省級的三司衙門,還有武昌府級、江夏縣級官署,因此稱之為“湖廣會城”。 武漢站作為情報總局的重點建設項目,站長南望早在出發前,就已經獲得了高速海郵系統送來的幾封推薦信。 這些信件是北京站運作的。寫信人,都是目前在北京城里有實力的大官僚。 而寫信人的目的,就是給武昌城里的故交好友,推薦南望這個“小老弟”,求知交好友照看一二。 按照預案,南望可以酌情啟封這些信件,來迅速營造當地背景。 于是,在武漢客博閣開張前一天,從武昌城歸來的南老爺,先是連夜請來裱糊匠,將一副墨寶掛在了商行內。 這副墨寶只有兩個字:“永隆”。 字畫上的私章,落款是新任湖廣巡撫王夢尹。 翌日,鞭炮響過,各路賓客紛紛進門后,頓時震驚于南老爺的背景:這永隆二字是巡撫大人親筆手書,蓋了私章的,不是幕僚寫出來混錢的那種。 各家人物頓時對南老爺刮目相看。 緊接著,更令人吃驚的一幕出現了:夏口鎮實際上的老大,夏口通判袁火昌袁大人,帶著全套的儀仗官牌衙兵,前來給客博閣南老爺隨喜。 這一刻,群小退散,諸邪避易。 第653節 賀喜的背后 新任湖廣巡撫王夢尹,字叔任,北直隸真定府寧晉縣人,萬歷四十七年進士。 此人在朝中混了16年窮京官后,這次是以右僉都御史銜出撫湖廣。整個過程平淡無奇,就是京官熬級別終至外放的標準套路。 有鑒于此,王大巡撫本人還是很好說話的,尤其當朝中大佬來信有所請托,他自然要對素未蒙面的南望南老爺照看一二。賜一副親筆墨寶用來鎮宅,屬于正常應對方案。 能外放的窮京官,一定是個有派系懂做人的窮京官……沒派系不懂做人的那種……就是個窮京官了。 巡撫大人應對得當,但是夏口通判袁大人,這次貌似有點應對過頭。 后世改革開放,官員拼命招商引資,之后參加企業開幕儀式,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領導屆時多半還要剪彩講話……這屬于配套服務。 而現如今是十七世紀,是一個講官威講官聲講仕林風評的封建官僚社會,不興改革開放那一套。 所以夏口通判袁火昌袁大人,這次真過火了。 通常來說,官員參加“友商”開業,一張名帖就足夠,賀客們自然會領悟其中代表的意義。 如果老爺硬要親至的話,能被社會接受的最頂格表現,則是青衣軟帽,小轎一頂,悄然而來,淡淡道賀……這已經是自家小舅子開業的檔次了。 以上做派不但符合社會期待值,也符合儒家精神。更加重要的是,此舉不會在官場留下惡名和蠢名——官員本人親至所帶來的影響力,并不比一張名帖高多少,可是后遺癥不少,很容易就被人抓到把柄參課。 然而這一次客博閣開業,袁通判卻是渾然沒有在意各種潛規則和后續麻煩。他不但親身而至,而且身穿官袍,座下八抬官轎,前后差役鳴鑼開道,一路呼喝而至,分分鐘搏上熱搜的架勢。 這才是開始。 客博閣門前下轎后,方面大耳,留著三縷黑須的袁老爺,不但給聞聲出迎的南老爺道喜,還和南老爺當街攀談,說著好大聲的吉祥話,附送仰頭大笑,把戲路做了個十足十。 眾多圍觀的賀客也被袁大人這一套給驚了個十足十。 那么說了半天,袁通判到底是何許人也? 在這個時間段,夏口(漢口)鎮早已是天下有數的大商埠。身為槽鹽槽糧在北中國的官方指定轉運樞紐,繁華的漢口和佛山鎮、朱仙鎮、景德鎮并稱天下四大名鎮。 然而名聲再大,經濟再發達,也不能改變一個事實:漢口鎮依舊是縣級行政單位。 也就是說,漢口鎮理論上,最大的官兒是縣太爺。 沒辦法,明代皇帝思想僵化,哪怕再繁華,也不會給漢口升檔到地級市,縣級市也不行。 當然了,由于漢口日漸增長的工商規模以及隨之而來的實際公共服務需求,官府也不可能真撒手不管……畢竟一個縣太爺cao作不了這么肥……復雜的業務。 別說縣,漢口鎮的實際gdp早已超過了很多府級單位,公務需求也超過了一府所需。 于是,湖廣布政使衙門在很早之前,就將漢陽府通判派駐在了漢口鎮“幫辦政務”:漢口鎮的上級行政單位就是漢陽府。 通常來說,通判這個職務,在一些下等窮府都是可有可無的打醬油位置。 然而在漢口,這個通判職務卻是極其重要的。這是除了鹽政、漕運、河道等專業衙門外,全權管理漢口鎮日常行政事務的最高級別政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