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不知熊老爺把老子的張蘇灘營造得如何了,定是日進斗金吧!” 下一刻,看著越來越近的海岸,被冷雨打臉的吳三爺,將思緒轉了回來。 之前澳門城破后,參戰的開拓軍每個人都領到了一筆數目可觀的賞銀。吳三爺他們就地休整后,算是過了一段比較愜意的日子。每天的工作就是簡單維持治安,內部學習,閑暇時間還可以逛逛澳門城,消費消費,拉動當地經濟止跌回升。 然而好日子過了沒多久畫風就變了。內部學習時間增多,內容全是有關于安南一地的風土、地理情報。早已通曉穿越勢力內部行事規則的吳三爺小隊,于是又開始加碼自學了。 果然,加急培訓一段時日后,吳猛小隊作為開拓軍精英先遣隊,被調派到了去瓊州的運輸船上。到了瓊州沒幾天,伴隨著白沙軍港里又一通誓師大會,由南下艦隊6艘軍艦護送著的6艘運輸船就出發了。 最終,吳三爺和手下二十個兄弟,就在今天,出現在了搖晃的兩艘小艇上。 并排而行的七八艘小艇,隨著艇員奮力劃動,很快渡過淺水區,來到鴻基港海岸邊。 “下船,快快快!” 三爺不知道的是,他第一個跳下船的動作,意義深刻。這一個小小的舉動,代表著自公元1428年大明撤銷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后,漢族勢力時隔200年,再一次真正意義上開疆拓土。 幾十號訓練有素的先遣隊員很快跳下了小艇,在齊膝深的海水里跋涉幾步后,登上了沙灘。 飄雨中,三爺用力在泥濘的沙灘上跑了幾步后,左右橫視,然后按照之前在瓊州沙灘的訓練,開始給本小隊負責的扇面區域分派任務。為了不使手下在海潮和雨聲的干擾中聽錯,他一邊大聲下令,一邊伸出手臂,平攤五指,做出了戰術指令。 “扁擔,前邊!” “新會仔,右邊!” 得到命令是尖兵賀扁擔,以及另一個黑矮精壯的新會小子。這二人都是用冷兵器的好手,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全小隊也只有他們兩人在雨衣下還穿著半身鋼甲。 下一刻,提著長刀的賀扁擔和新會仔,開始按照三爺指派往各自的方向搜索而去。在他們身后,是拉出散兵線的三爺一行人。 最后邊留守的玉生少爺。密雨天氣極大地降低了火槍發火率,于是玉生領著4個火槍手留在后方壓陣。 處于熱帶氣候的安南海岸,和北方大明沿海還是有區別的。當吳猛小隊和其余小隊一起在沙灘上前行了不到50米距離后,面前就出現了稀稀拉拉的植被。再往前50米,各種熱帶植物便突兀地冒了出來,連同一些零散紅樹林在內,在二三百米的距離內,植被很快遮擋住了搜索隊伍的視線。 發現前方植被茂盛后,久經戰陣的三爺認為逢林莫入,于是他高舉右拳大喝道:“全體止步!就地警戒!” 很快,傳令兵向后奔跑,來到了被玉生他們一干火槍手圍在中間的通訊兵。 通訊兵的模樣有點搞,胸前是用防水帆布包裹起來的小巧軍用電臺,身后背著一面撐起來的折疊方傘用來防雨。 聽到傳令兵帶來的消息后,通訊兵很快用電臺將前方的情況傳送了回去。 在當前的能見度情況下,遠在海面上的船隊是看不到岸上情況的,只能等待前方消息。所以接收到電臺信號后,已經折回去的小艇,很快又將第二批隊員送上了岸。 由于岸上已經有了警戒哨,第二撥的小艇中就多塞了一些人。兩輪運輸后,200名先遣隊員完成了登陸行動。 這之后,船隊所有的小艇都被放了下來??傉{度很快安排好了航道,幾十艘小艇開始川流不息地將工人和工具運上了岸。 截止目前,盡管登陸行動很順利,但是船隊司令沙正明依舊頻頻看表:誰都知道,敵前登陸后的前24小時是最為關鍵的,這關系到能不能站住腳的問題。 盡管情報表明,十七世紀的北越軍隊大概率不會出現在下龍灣,然而沙正明可一點都不敢冒這個險:所謂的情報只是一些歷史資料和簡單的事前偵查船近岸觀察,他老人家頭頂現在沒有北斗系統,鬼知道那些茂盛的植被后方下一刻會不會沖出來北越士兵? 凡事預則立,不按照最壞情況準備預案,是他這個軍人的失職。 這個年代的北越士兵是相當有戰斗力的——這份情報沙正明磕一點都不懷疑。畢竟越南這一時期早已進入南北內戰模式,和內部承平的大明不一樣,北越士兵不能打是不可能的。 陌生的敵國,陌生的海岸,茂盛的植被,外加能見度極低的雨霧天氣,威力降低的步槍……這種糟糕的環境簡直就是弱者用來打臉強者的標準配備。 強如美帝當年也在這塊土地上折戟沉沙,沙正明現在不清楚這些只經過草草訓練的“殖民民團”,在突發情況下能不能守住灘頭陣地。 感受到了緊張氣氛的建筑工人們,上岸后一刻也不敢停歇。他們上岸后推進了一段路后,迅速選定位置挖起了排水溝,然后開始架設帳篷。 另一部分人則拎著工具沖向了遮擋視野的植被線:視野是強者的優勢所在,必須第一時間清理。 理論上說,這一類危險且低級的工作,都應該交給奴隸來完成的??裳巯聸]有奴隸,所以只能由“正式工”去拼命鏟除植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