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弗朗機珍玩百件; 曹氏工坊新出的珍玩百件; 忠勇伯孝敬給皇上的日常雜用百擔; 弗朗機人“樂輸”給天朝大皇帝的三熟稻私人大田莊地契5處(地點位于安南北部)。 以上。 奏折前兩部分結束后,關鍵的第三部分來了:總兵府師爺引經據典,從唐朝的昆侖奴說到宋朝一賜樂業人,再到如今的弗朗機,洋洋灑灑各種胡攪蠻纏,順便還批判了大明的對外政策,認為縮頭烏龜不可取,現如今有了他曹忠臣,正是大膽開門大做買賣的好時機。 最終,奏折圖窮匕見,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改革開放,辟廣州城外新區為試點,許洋船???,許洋商置業,中外互通有無。 這一篇奏折,有著nongnong的武人草莽風格。其中內容一看便知,三段內容分別就是送臉,送好處,提要求,毫不掩飾,直白得要命。 而年輕的崇禎皇帝,此刻仔細看完附加在奏折上的內閣票擬,其上雖說言語來去,而最終的結論也只是一個詞:“準予所請”。 第564節 接收 崇禎皇帝默默看完了貼在奏章上的票擬。 這份奏章雖說剛剛才交到他手中,但是內容大家早就知道。之所以今天才做決斷,是因為閣臣們收到奏章后需要收集信息乃至交換意見,所以代表內閣集體意見的“票擬”,被拖到今天才出貨。 然而票擬的內容,其實也早就被皇帝和官員所知了。畢竟這兩天閣臣們針對這份奏章,有過和同僚以及門人學生公開討論,然后才是幾位閣老達成共識。這個過程中,上至皇帝,下至關心此事的眾多官員早就清楚票擬的大致決斷了。 而皇帝今天討要票擬,只是最終確定內容,以及走一遍法定程序而已。結果并沒有超出大家意料:票擬上,針對奏章的要求,閣臣們集體表示了同意。 宰輔用小楷寫就的墨字筆鋒遒勁有力。然而在皇帝眼中,這份票擬總是軟弱了些:不是字軟弱,而是寫票擬的人軟弱。 今天能站在這里的,都是明帝國的最高層政治人物。既然是最高層,就肯定對天下局面心知肚明。既然清楚,就應該知道,朝廷對于外鎮軍頭,向來是存著一份打壓的心思。 這份心思無關私人,是純正的公事。盡管不便明說,但作為一個正常的“首都”官僚,打壓牽制外鎮,維護中央集權是最最基本的政治修養,然而皇帝并沒有在票擬中看到這一點,哪怕在言語文字上杯葛少許? 輕輕嘆了口氣,心下略微有點失望的崇禎,抬起頭左右環視,然后抖了抖手中的奏折,輕聲問道:“諸臣工再無異議?” 皇帝為什么說這句話,諸臣工心知肚明。然而皇帝話音落后,現場卻是一片帶著點尷尬的安靜,并沒有臣子站出來為君分憂。哪怕是幾個在皇帝眼中該跳出來的東林黨人,此刻也同樣屏息靜氣,肅穆地盯著殿前漢白玉地板,一臉沉思模樣。 崇禎倒吸一口涼氣。 憑心而論,皇上是沒打算把這份奏章怎么樣的。畢竟之前朝廷已經同意了兩廣總督“便宜行事”,再加上彰潮總兵曹川“忠勇無雙”,正是朝廷倚重之時,就廣州那點事,定能準予所請。 之所以皇帝不愿意輕松放過這份奏章,還是單純的慣性使然:對于天然有離心力的軍閥,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有機會要顯示朝廷威儀。這是帝王的本能cao作,忽視這一點的……李隆基那不是喪家跑路了嘛,連自家女人都勒死了。 于是當皇上發現,哪怕是做出暗示,滿堂文武也沒有一個站出來日常嘴炮/走程序性質地杯葛一下下后,青年人的臉色頓時變得陰沉起來。崇禎已經不是剛上臺的那個愣頭青了,他現在已經知道了做皇帝最重要的東西:平衡。 現在,平衡失效了,這是大事。 …… 皇上生氣是不假,然而臣子們也很難??! 其實大伙不是不知道規矩,然而有些事吧,一旦被人捏住了卵蛋,話就不好說出口了。 今天在場的臣子,除了少數打醬油的獨狼之外,其余人大致分為三派。 首先自然是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溫體仁領銜的“曹黨”。 當然了,所謂曹黨,一直以來只是個隱晦的聯盟,并沒有被輿論所認定。蓋因某勢力在京城布置的力量強大,資源充沛,所以絕大多數事情,在北京站這一步就解決掉了,根本麻煩不到曹大人在朝廷的重磅盟友。 這種模式對于溫體仁這些人來說,自然是極好的:不用事事出面維護盟友,從而被政敵抓住“結黨營私”的辮子。要知道老溫之所以上位,恰恰就是靠著在崇禎心目中打造的“孤臣”人設。 所以今天在場的大學士溫體仁,大宦方正化,老溫新盟友禮部尚書閔洪學,乃至老溫上位這一年來陸續勾結成黨的兵部左侍郎唐世濟、副都御史張捷、御史高捷、史范等等事實上的“曹黨”一脈,自然是統統不會發言了。 接下來是勛貴集團。 自從去年勤王后,夷州曹川被冊封為正牌忠勇伯。從那一刻起,不管愿不愿意,曹總兵事實上擠進了京城的勛貴集團。 當然了,雖說大明的勛貴日漸頹勢,一開始也沒人看得起姓曹的鄉下土包子。 然而當一車一車的工業品從天津上岸運進北京城后,貴人們便紛至沓來,忠勇伯府天天開宴門檻不堪重負,京城的勛貴們一夜間都變成了曹總兵失散多年的“老哥哥”和“老弟”,大家成了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