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這是穿越眾竊用大明朝的公權力,第一次在大明朝的正規縣域組織社會活動,背后的含義很深刻。 如果追根溯源的話,這其實還是曹大人當初招安投靠大明后,延續至今的紅利。這股紅利一直以來,都隨著曹總兵在大明體制內的節節拔高繼續增值,在可見的未來,紅利還會源源不斷涌來——直到有一天曹忠臣正式舉起反旗為止。 …… 時間倒回到剿匪后不久,廣州特區區長丁立秋入增城。 增城縣這一次提前征發1631年度的均徭,關于縣衙方面,丁立秋也是做了一番細致工作的。 雖然有著來自高層官場的天然威壓以及通過剿匪展示出來的硬實力,但是徭役畢竟是一縣大政,是要通過縣衙來行事的,所以丁立秋這邊肯定要和增城縣衙勾兌好,不能硬來。 另外,徭役只是一方面。關于增城縣下一步的社會改造,其中還有很多內容,這些都需要縣衙方面的配合。 于是當丁大區長坐鎮增城后,就抓緊在1630年底這天,拜訪了谷縣令。 在剿匪一事上,即得到了豐厚的政績,又沒有付出代價的谷縣令,現在對曹總兵一系的人馬是充滿了好感的。這次得知曹總兵手下的大師爺來訪,谷縣令這邊自然是不敢怠慢,雙方隨即在縣衙的花廳里,展開了一輪親切而又富有成效的“談判”。 兩輪茶水喝罷,互相商業吹捧幾句。谷泰谷老爺雖說在做封建官僚一事上不太合格,但是待人接物,世俗交往的技能點卻是很高的,于是氣氛很快變得融洽起來。 這個時候,丁師爺也不墨跡,便首先提出了要求:增城縣衙需要配合曹大人這邊的戰略,提前征發崇禎四年的均徭,將應役民人調集到黃埔軍港,并且按照指令將徭役銀子翻倍。 丁立秋來縣衙之前,自然是提前通報過谷縣令,雙方大致都知道今天的議題,所以谷縣令之前其實是和自家師爺有過商量和心理準備的。 現在聽到丁師爺說出要求后,谷老爺和身旁參與談判的馬師爺對望一眼后,輕捋胡須,眼中露出了“果然如此”的笑意。 緊接著,馬師爺便賠笑著問道:“如此,于縣衙,于我家老爺何益?” 丁立秋點點頭。 他是穿越眾,之前在福建當師爺時,就接觸過很多滿口道德的明代官僚,所以他現在很喜歡谷老爺這種把利益擺上桌的明人——大家時間都很緊,按后世的節奏來,有話明說不好嗎? 現在既然谷老爺是明白人,那么丁師爺也就直接說出了條件:只要谷老爺配合,那么曹大人在徭役一事上,不但會全額現銀補足縣衙在徭役方面的損失,于縣衙上下這些私人也有好處,而且還有特殊回報……待到谷縣令這一任滿后,京城方面在吏部可以幫忙運作,分配谷縣令去一個上縣或者上州當官,而且很大可能官升一級。 聽到這些承諾后,谷縣令先是稍稍有點失神——對方能量大他是知道的,但是如此大刺刺的應諾能搞定吏部,還是令谷老爺驚訝了一下下。 然而接下來谷老爺依舊沒有點頭,而是提出了另外一個疑慮:“這般使來,兩三載后,增城的錢谷便收不上來了?!?/br> 曹總兵在臺灣的基業缺人,到處在拉人頭去墾荒,這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所以這次征發徭役的背景,谷老爺心里很清楚。 于是他就提出了這個疑問:大批征發徭役,然后佃戶都給你們弄去夷州不回來了,今后縣衙的賦稅找誰去收?要知道谷老爺在增城可還要干幾年呢,貪圖眼前這點好處,過兩年給蕃庫交不上賦稅,這可是要被上官貶斥抽臉干屁眼的! 這就是谷老爺一直以來最大的擔心。相比這一點,之前丁立秋承諾的升官,谷老爺卻反倒不是太在意:他本身就是個隨遇而安的性子,指不定這一任后,他感覺沒意思就回老家享福了,大明這溫吞官兒,不做也罷。 丁立秋雖說不知道谷老爺的內心活動,但是眼下這個問題他是必須要解答的:“好說,只要谷老爺在這增城任上一日,這每歲的夏秋兩賦,曹大人這里就提前給老爺墊付了,如此可好?” “此話當真?” 聽完丁師爺石破天驚的土豪言語,谷老爺和馬師爺頓時瞠目結舌不敢相信。 “呵呵,我家大人富有四海,這一縣之賦,大約也不是什么難事?!?/br> 丁師爺說到這里,優雅地在冬日敲了敲手中的扇柄:“只需谷父母點頭,明日一早,就有現銀現糧送入縣庫……至于這數量嘛,就按縣衙去歲的賬目來,滿額足十,銀子都是新鑄的銀圓,糧食都是夷州運來的新米,再給縣衙加一成損耗,如何?” 話說,中古時代的地方官,其實最大也是最難的政績,就是如何把賦稅收全上交,其余那些勸農勸桑坐堂審案都是捎帶的,有沒有就那么回事。 所以土豪一出手,臉被銀子打腫的谷縣令自然就點頭應諾了——能在年初就收到全年足額的夏秋賦稅,一個縣令還有什么話好說? 然而曹將軍的錢谷是那么好拿的? 在談妥了第一樁生意后,丁師爺順勢就提出了第二樁生意:既然今后幾年的賦稅曹大人都墊付了,那么自然而的,增城縣的應收賦稅,是不是也應該交給曹大人來處理? 是的,這里就牽扯出了丁立秋打算在日后實施的下一步行動:包稅,討債,扒房拆屋,牽牛拉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