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至于那些明軍將領們夸大其詞的戰報,那純粹就是搞笑的。如果按照戰報上的數字來算,滿清全族早被滅了幾百遍了。 真實的歷史是:如果一個小校能得到三個真韃的人頭,那么他就可以升官一級。如果一個將領能得到十個真韃人頭,同樣可以升官一級。 所以說,數人頭這種原始的戰功記錄方式,在某些時間段還是相當管用的,因為道理很簡單:人頭是由文官來負責點驗的。 這一條規矩,就將無數欺哄夸大的戰報給統統戳穿——真正的韃子人頭,很容易就能和包衣們區分開來。 所以明軍后期的那些將領,譬如左良玉之流,他們可以在剿滅流民時殺良冒功,但是一到了和韃子干架的時候,把戲就使不出來了。 而這次曹總兵上京,就是憋著勁要給崇禎兄放一個衛星的! 真實的歷史上,滿清第一次入關,搶夠了撤退之后,跟在屁股后邊的明軍戰報,還是一慣的風格:大勝,收復,光復……總之,勝利天天有,就是沒人頭。 道理很簡單:滿清落在后方城市里的留守部隊,勢必是可以隨時上馬走人的蒙八旗和滿八旗精銳,這種部隊怎么可能被明軍大隊圍殲砍了腦袋? 那么現在變數出現了:當聽慣了個位數,十位數腦袋戰報的崇禎兄,突然看到曹總兵帶來的百位數,甚至千位數的“真韃”人頭時,不光崇禎,滿朝文武會是怎樣的反應? 所以說,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到那個時候,和江南縉紳爭地打架這點爛事,根本就放不上臺面。崇禎是絕對不會因此而責備曹忠臣的,他還指望著曹忠臣今后多殺點韃子呢。 這也是曹總兵忽忽悠悠就把南京方面打發掉的根本原因:手中有大招,無懼宵小伎倆。 將各方勢力都一一擺平后,曹總兵也就準備走人了。這個時候,除了先期坐運輸船的200名士兵外,搭載了50名特戰隊員和裝備的三艘機帆戰艦已經準備就緒,只等曹總兵上船開拔。 在臨走之前,曹總兵做得最后一件事就是:和地契聯盟和解。 地契聯盟作為一枚自己找死送上門的棋子,到后來也是被熊老爺硬生生趕鴨子上架,最終被曹總兵拿來立了威。 到這個時候,老爺們也就成了藥渣,沒什么利用價值了。所以曹總兵在接見了聯盟中一名退休府尊后,當即表態:大家還是以和為貴。賠款什么的就算了,你們把那一匣子地契拿來,我這邊看著給幾個銀子,此事就算是了了。 于是地契聯盟只能含恨點頭——不答應怎么辦?上??h城的那所宅子這些天儼然成了旅游熱點,3.5噸的鐵球已經赤裸裸將總兵大人的硬實力展現了出來。 所以地契聯盟即便再不甘心,眼下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將仇恨埋在心底。 至于今后……經過這一事后,彼此都知道仇恨是沒法化解了,大家騎驢看唱本,且走著瞧吧。 曹總兵這次來,饋贈了老爺們一些炮彈,解決了地契問題,算是功德圓滿。 這之后被強行砸開枷鎖的上海港,毫無疑問會迎來一波大發展,現在不會再有哪個不開眼的貨色來熊老爺這里搞事了。 而就在不久之后,從南方駛來的新一波裝滿了工業品的運輸船隊,也正式宣告了上海港的重新開放。 與此同時,得到周邊那些莊子地契的熊道,也開始了整合行動。他現在手里有300名近衛營的正規兵,所以風格可以略微強硬一點:新到手的佃戶們都被一一歸類甄別,該送走的統統送走,絕無討價還價的余地。 于是乎,在來到上海港10天后,掀起了諸多波瀾的曹總兵,終于在1629年12月24日這一天,起駕北上去救皇上了。 …… 艦隊是在長江口外分道揚鑣的。鎮蠻號由于不需要北上,所以出海后就調頭南下,在一艘有光級炮艦的陪同下,直接回了臺江休整。 其余的兩艘有光級和一艘小型護衛艦,則開始頂著冬季的凜冽北風,沿著大陸北方海岸線逆行而上。 這一路雖說有事前探路船傳回來的水文資料,但是船隊畢竟是頭次走北方航線,所以司令員王博不敢大意。 他不但下令放慢航速,還派出護衛艦在前方探路,整支艦隊不停在海面上改變路線,有時還會分散開各自測繪不同的航線道路,為將來的大規模海運提前做好準備。 由于冬季的風向不對,單純依靠風帆的中式商船,通常不會在這個時間點北上,所以海面上現在很冷清,可以隨便折騰。 有著煤炭作為動力的機帆艦隊,在艱難航行了5天后,終于在連云港海域,匯合了先期出發的運輸船隊。 這之后大部隊在海上渡過了新年,然后在1630年的1月4日,出發后的第10天,來到了山東半島的最東邊,看到了那一系列的地標海島和礁石。 艦隊這些天走的過的航路很全,不但走了明人商船不敢走的直線航路,而且還測繪了沿岸的商貿航線。 如果單論速度,北上艦隊這次肯定是和夏季沒法比的。要知道哪怕是明國的中式船,在早期還沒有禁海的時候,從蘇州太倉劉家港出發,前往天津運貨,順風時“旬日可到”。 也就是說,一切順利時,老式海船也只需要十天的功夫,就能跑完1000公里海路,到達天津。這種效率最高的運輸方式,在元代和明前期都是一度在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