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但高澄即將南下救援的消息也鼓舞了守軍,在蕭綱的指派下,柳仲禮與吳明徹繼續領軍退守臺城。 蕭綱為了激勵將士,于是打開國庫,大發賞賜,并親自登城慰問,也讓守軍在叛軍的強攻下,穩住了陣腳。 與此同時,陳霸先集結五萬大軍,其中不乏蕃兵,穿梭于南嶺群山之間,好不容易走出了這崇山峻嶺,陳霸先與各部將士喊話道: “湘東王(蕭繹)與邵陵王(蕭綸)悖逆,反叛朝廷。 “武陵王(蕭紀)得天子詔書,受命襲擊叛軍后路,遂令我等北上。 “然天子卻以荊南之地賄齊,我等再不作為,俱為北虜奴役! “我等世受國恩,當已死報國,豈能忍見北虜染指江南!” 眾將士聞言,無不高呼: “搶占荊南,外御北虜!” 與將士們團結了目標,一聲出發,陳霸先帶著嶺南五萬將士浩浩蕩蕩向荊南進發。 嶺南當然不止這五萬將士,畢竟此前李賁叛亂都能糾集起十余萬大軍。 只是沿途補給困難,陳霸先只得挑選了五萬精兵北上,留其侄陳蒨輔佐蕭紀鎮守嶺南。 陳霸先以侯安都為先鋒大將,自己領軍隨后而行。 侯安都是在陳霸先平定蘭裕、蘭京禮的叛亂以后,領千人投奔,很快便被陳霸先引為心腹。 由于蕭綸只留下少量兵力守衛荊南,侯安都沿途攻城拔寨,并未遇到多少阻礙,很快便橫掃荊南南部,直到兵犯湘州,正急攻臺城的蕭綸才接到消息。 蕭綸對此憤恨不已,蕭綱拿自己的荊南取悅高澄,蕭紀也趁自己后方空虛,出兵襲取,他哪咽得下這口氣,便要回師救援。 蕭繹得訊,連忙趕至蕭綸營帳。 “荊南半數之地已入蕭紀之手,我等回師,只怕蕭紀早已吞并荊南全境,莫不成再要與蕭紀死戰?如今我等做賊已成事實,只剩臺城未克,須得打入臺城,將蕭綱趕下皇位,你我二人才有生機,若進,則黃袍加身,若退,則身死族滅,六兄且好生思量!” 蕭綸被蕭繹罵醒,也知道如今再回師,也已經遲了,于是隱忍下對蕭紀的仇怨,繼續與蕭繹攻打臺城。 而抵達壽陽的高澄也獲知了陳霸先北上的消息,對此他并不在意,無論是江東,還是荊南,他要的就是江南的一處落腳點,讓南梁失去長江天塹。 陳霸先襲占荊南的消息,根本沒有影響到高澄南下救援建康,沿漢水南下的兩萬水師,與此前駐扎在淮河的一萬水師已經匯合,與蕭淵明所部數次發生沖突。 但北齊水師早已不是當初在淮河水系交手的新兵,南梁水師經過高澄多年的腐化,也沒了當年的勇銳,雙方居然斗了個旗鼓相當。 有見于此,蕭綸、蕭繹分別調遣荊南與江州水師東進,以支援蕭淵明。 而屯兵于楚州的宇文泰此時卻犯了難,如今的江南局勢,已然大變,早就不是他們當初預想的模樣。 在西魏的規劃中,是以荊南為餌,等高澄與蕭紀爭食,待雙方士卒疲憊之際,自己再趁勢東出。 但如今高澄以救援蕭綱為名,兵鋒撲向建康,放任蕭紀出兵荊南,這已經背離了宇文泰此前的謀劃,他也沒想到各有異心的蕭綸、蕭繹兄弟居然真有可能成事。 如今擺在宇文泰面前的問題成了是否要與蕭紀爭奪荊南。 “這荊南就讓與蕭紀罷了?!?/br> 宇文泰是個能舍,也敢舍的人,荊南雖好,但與陳霸先爭奪得兩敗俱傷,讓高澄撿了便宜,他寧愿留給蕭紀、陳霸先,也能在抗齊的道路上多一個得力的盟友。 于是派人往陳霸先軍營聯絡,雙方絕口不提當初宇文泰襲取蜀地的事,約為盟友,互為助力,聯手抗齊。 而漢中之地,當斛律光不加掩飾自己的企圖,打定主意要修筑四面圍墻,將獨孤信、楊忠困死在南鄭城的時候,兩人也終于決定了突圍。 一旦圍墻筑成,北齊圍點打援,引誘西魏大軍出川北上救援,對于西魏本就捉襟見肘的國力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若是外無援軍,他們被圍困在南鄭城中,也只有降與死兩種結局。 于是在一次命楊忠領軍出城與斛律光大戰,眼見未能擊潰齊軍,獨孤信與楊忠領兵趁夜而逃,途中遭遇斛律光截擊,損失不少人馬,但終究還是逃回了蜀地。 斛律光得以在天亮之后,領兵進駐南鄭,占據漢中,由于獨孤信與楊忠奔逃,梁州其余郡縣紛紛降齊,當斛律光向洛陽寄去捷報的時候,高澄早已領兵抵達合州。 合州刺史段韶出城相迎,高澄當夜便與一眾親信商議渡河事宜,最終決定在采石磯架設浮橋。 高澄為了這一天,已經準備了許多年,借著與蕭淵明的走私的機會,北齊船只南北往來數年,早就摸清各段長江的寬度和深度,其中就包括采石磯附近的水文情況。 精確計算了當地水文,自然也預先打制了許多架橋器械,工部眾人知曉高澄對此事的看重,可不敢偷工減料。 采石磯又名牛渚磯,相傳古時有金牛出渚的故事遂得名,三國時,有僧人采得五彩寶石,于是改名為采石磯,與城陵磯、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 眼看臺城的局勢越發危險,翌日,高澄只在合肥城中歇息一夜,即領兵奔赴采石磯,并召段韶隨軍參贊,又命隨行的工部尚書辛術全權負責浮橋架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