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魯王府中,高孝瓘坐在偏室,安靜地享用晚膳。 他是跟在三位哥哥后頭買了不少歌舞伎女,卻暫時還派不上用場。 也不能說這些時日沒人投靠,不管怎么說,他也是四皇子,受封親王,總有人想碰碰運氣,但每每與人座談后,卻發現身負大才,值得自己鄭重對待的人一個也沒有。 想糊口飯吃的人,高孝瓘便也收留他們在府中做事,覬覦官位之人,則盡數禮送出府。 至于身具官身,登門拜訪之人,祖珽還是第一個。 晉王、秦王、趙王,三人哪個不比魯王看起來有前途,都已經有了官職,誰會愿意打上魯王黨的標簽。 故而當高孝瓘的衛隊長高珣聽聞下屬稟報,得知有人拜會,出門見到下值回家,換了一身常服在門外等候的祖珽時,只以為又是來碰運氣的求官之人。 高孝瓘當然有自己的衛隊,高澄不讓兒子碰兵權,但也會在宮外為他們調派侍衛,護衛安全。 對四人也不偏頗,都給劃了侍衛百人。 高珣便是高孝瓘麾下的衛隊長,自稱是出自渤海高氏,真偽不可知,也無人細究。 畢竟這年頭哪怕本姓徐,都能硬往渤海高氏上蹭,徐某人居然還真入了宗室譜牒,高珣本就姓高,稱自己是渤海高氏子弟,總比徐某人要靠譜點。 雖然高歡、高澄兩父子都堅持自己渤海高氏的漢人身份,但在北齊一朝,渤海高氏并不等同與宗室,只有高澄的高祖父高湖的后人才能歸入宗室之列,高隆之只是特例。 “還請小兄弟代為通稟,祠部郎中祖珽求見魯王?!?/br> 祖珽自報家門,得知是官員拜訪,高珣不敢怠慢立即將祖珽請進前院飲茶稍候,自己則入后院為其通傳。 廂房內,正在進食的高孝瓘放下筷子聞訊沉吟道: “祠部郎中祖珽?” “正是此人,殿下見與不見?” 高珣再次請示道。 高孝瓘頷首道: “見見無妨?!?/br> 高孝瓘當然知道祖珽,怎么說也是陳元康的摯友,而陳元康是兄弟四人不敢忽視的八人之一,都知道陳元康雖然侍奉祖父高歡多年,卻是父親高澄的鐵桿心腹,屬于五文三武之一。 五文即為陳元康、楊愔、崔季舒、崔暹、以及新近調回洛陽任職禮部尚書,身兼侍中的趙彥深。 三武即為段韶、斛律光、高季式。 八人除崔暹以外,都是高澄初鎮洛陽時的文武親信,與他情誼深厚。 高孝瓘愿意見一見祖珽,其實也是看在陳元康的面上,畢竟這人雞鳴狗盜的名聲實在太臭。 高孝琬若不是在翻閱官員檔案時,驚訝于其過往考評的具體事跡,認定此人有大才,也不會遣人相召。 祖珽被高珣帶至廂房時,屋內早有婢女收拾了碗筷。 雖說見慣了他們高家人的俊美容顏,可見到高孝瓘本人,還是震驚于這年僅八歲的少年怎能生得如此好樣貌,若非生在帝王家,而是尋常百姓家里,只怕是禍非福。 不過也只是短暫的失神,祖珽躬身見禮道: “下官祖珽,拜見魯王殿下?!?/br> “祖郎中無需多禮,請坐?!?/br> 高澄再不重視禮儀,可高孝瓘終究是受過正經的皇子教育,至少在待人接物的禮節上,挑不出一點毛病。 “不知祖郎中今日來此,所為何事?” 祖珽掃視了一眼屋中侍奉的奴婢,但笑不語。 “你等且先退下?!?/br> 高孝瓘揮手讓眾人在院子里候著,一眾奴婢垂首而出,只留了高珣一人挎刀隨侍在側。 “自古建立儲嗣,承祧守器,繼文統業,乃國之根本。當今皇后早亡,獨留一女,又有四王并立,若不早定宏策,社稷難安?!?/br> 祖珽話才說完,卻聽高孝瓘笑道: “祖郎中這番話應該勸說父皇,何必與瓘言?!?/br> 祖珽不以為意,直抒胸臆,言語中滿是自信道: “陛下遲遲不立儲君人選,無非要于諸王之中挑選最合心意之人,珽此來,便是要助殿下于諸王之中脫穎而出?!?/br> 高孝瓘暗道一句,好大的口氣,面上卻波瀾不驚的笑道: “我有三位兄長,聰慧穎悟,皆是一時俊彥,得眾人所望,祖郎中若求定策之功,自當尋我皇兄,來我這魯王府作甚?!?/br> 與人相交,最忌交淺言深,高孝瓘有意儲位不假,卻也不會輕易與初次見面的祖珽表明心意。 祖珽也明白這個道理,但他來之前早就摸準了這位魯王的心思,若無意與三位兄長爭奪,這些時日又怎會在刑部苦讀律令,研習卷宗。 這可不像一個無心奪嫡,甘做閑云野鶴的皇子該有的做派。 祖珽不慌不忙,將昨日自己所思關于儲位之爭的形勢盡數說與高孝瓘,高孝瓘不由咋舌,心道: ‘照他這樣一說,合著阿母不為外人所知,還是我的優勢?!?/br> 此番見解確實不俗,高孝瓘不敢再輕視眼前之人,命人送來茶水,與祖珽坐而對論。 這年頭可沒有端茶送客的規矩,這種習俗始于宋朝,興于清朝。 第四百二十二章 廣陽公府 不可否認,無論是原主,還是高澄,都生養了一群聰明兒子。 《北史》曾評價:‘文襄諸子,咸有風骨,雖然在文雅之道上,不如河間王劉德、東平王劉蒼,但他們憑借武藝英姿,能夠勝任抵御外敵入侵的重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