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但也有如趙伯超等壽陽守將,不在意作齊人還是梁人,只在乎自己的富貴。 趙伯超降齊后,被改任文職,高澄可不敢以這位飛將軍領軍,其人貪婪,多有索賄之舉,可南方未定,高澄也不能辦他,否則世人以為他卸磨殺驢,平白為將來統一增添阻力,故而只是暗中收集罪證,等待日后一并治罪。 蕭繹的回信高澄已經看過了,他揚起手中信紙,對堂下諸將惱怒道: “蕭繹包藏禍心,謀害朕之性命,朕欲使其與刺客對質,以證清白,其人心虛,不敢北上,以言詞搪塞,諸將以為我當如何!” 此番隨軍出征的高季式聞言,當先答道: “陛下自當興兵向江陵,治其罪!” 侯景隨即進言道: “臣愿為陛下先鋒,討伐蕭繹?!?/br> 此前高澄遇刺,可把侯景嚇得夠嗆,若小高王死在他的轄地,無論如何他也難辭其咎,到時候別說王爵了,只怕這條命都不一定保得住。 直到謀主索超世為他分析,才知道這是高澄的苦rou計,尋求借口與南梁開戰而已,侯景對此自然不會拆穿,反而要順著高澄的意思表現出對蕭繹的憤恨。 高澄聞聽侯景請為先鋒,大聲稱贊道: “好,侯使君久鎮襄陽,熟悉地理,作為先鋒最合適不過,朕命你領麾下二萬士卒先行,為朕開道,朕要親率大軍往江陵城下問罪,看看究竟是誰人唆使的蕭繹,敢置齊梁和議不顧,謀刺于朕?!?/br> 其實就算侯景不主動請命,高澄也要派他做先鋒,不只是嘴上說的熟悉地理,關鍵在于高澄不敢讓侯景留在襄陽,為自己看顧后路。 當然,在出兵之前,該有的嘴炮不能少,高澄命隨軍的溫子昇寫下一篇討伐蕭繹的檄文,昭告天下。 據說蕭繹得到這篇檄文又氣又喜,氣的自然是高澄搬弄是非,惡意栽贓陷害,喜的卻是拋開事實不談,溫子昇妙筆生花,寫出一篇佳作,讓同為文人的蕭繹贊賞不已。 高澄犯江陵,不只要占取城池,更是貪圖蕭繹寶藏,其寶藏并非金銀玉器,而是藏書。 據蕭繹所著《金樓子》自述,他用四十年的時間,在江陵收藏了八萬卷圖書。 另一時空,蕭繹平定侯景之亂后,又將建康文德殿所收藏的圖書與其他公私典籍一共七萬余卷運往江陵,然而十余萬卷圖書,包含古畫、法帖盡數在江陵城破時,被蕭繹付之一炬。 江陵焚書,無數古籍、孤本被毀,史稱圖書一厄。 高澄覺得自己身為蕭繹的侄女婿,是有資格繼承這一筆財產的,就是這位叔父行事太過極端,只怕不好溝通。 第三百八十九章 連下兩城 漢水大致分為三段,第一段自漢中盆地向東,北側為秦嶺山脈、南側為大巴山脈,所過之處即為漢水谷地,如扶猛所獻上庸、新城二郡便在漢水谷地東部,沿漢水谷地西進,過魏興郡,便可直達漢中。 第二段出漢水谷地向南,呈南北走向,位于荊山山脈與大洪山山脈之間,北齊襄陽郡,以及南梁長寧(湖北荊門西北三十里))、竟陵(湖北鐘祥)二郡皆在此段漢水。 第三段則再次恢復東西走向,注入長江。 大洪山脈即兩漢時期的綠林山山脈,雖是南北走向,卻也是齊梁邊界,山脈西側,有竟陵郡與長寧郡共為南梁荊襄門戶。 山脈東側,則與桐柏山脈之間形成一條隨棗走廊,為南梁所有,拱衛江漢平原。 而桐柏山脈與西北至東南走向的大別山山脈連成一線,又構成了另一條齊梁邊界,而齊梁邊境的最東部,則以長江為界,江北即淮南之地,盡歸北齊。 昭德二年(549年)五月二十日,高澄發布討蕭繹檄文,以其謀刺未遂,不敢當面對質為由,興兵問罪。 以荊州刺史侯景率其部眾兩萬為先鋒,沿荊襄走廊,即漢水以西與荊山之間的通道,直驅南梁長寧郡(湖北荊門)。 又分騎兵五千,戰兵一萬,州郡兵一萬五千人,以慕容紹宗為大都督,節制高季式、元景安、尉興慶等將,由漢水以東與大洪山之間的通道,發兵竟陵。 又召正于豫州待命的二萬水師西進,移駐漢水,為之策應。 高澄自己則領主力部隊坐鎮襄陽,靜觀戰局。 五月二十四日,侯景大軍當先趕赴長寧城外。 長寧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人覺得陌生,在漢末時期,此地又名當陽,演繹小說中,趙云單騎救阿斗、張飛喝退曹孟德,都是在這附近發生。 此時長寧城守將為杜氏八駿之二杜巘與幼弟杜幼安。 侯景派出部將任約領兵三千往城下叫戰,杜家兄弟早早得知消息,高澄大軍遠在襄陽,此番進犯的不過是擔任前鋒的侯景部眾。 鎮守長寧這些年,也沒少跟侯景這個老鄰居打交道,雖然過往多是與漢水以東的竟陵太守王僧辯合兵將其驅逐,但杜家兄弟也不怵他。 杜幼安向兄長請命,率部出城與任約交戰,杜巘深知幼弟雄勇過人,驍勇不下于獨眼杜嶷,于是也為杜幼安點齊三千守軍,自己則領剩余兩千士卒接應。 長寧城門緩緩而開,杜幼安領軍殺出,一馬當先直撲任約而去。 任約此行有兩個目的,其一是若梁軍不出戰,則打擊長寧守軍士氣。 其二,梁軍若是出戰,則假作敗退,將其引向侯景伏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