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劉備集團入蜀,都有一大批將領吵鬧著要分田宅,大家伙追隨你宇文泰南下,總要給點什么吧。 與蕭紀致力于緩和漢、僚矛盾不同,宇文泰作為一個鮮卑人,在漢、僚兩族之間選取一個開刀對象,毫無心理負擔。 在蜀民的構成中,僚人在占據了大多數,但南梁作為一個漢人政權,在蜀地利益分配上,自然是人口占據少數的南方漢人拿了大頭。 因此,宇文泰的選擇便也順理成章,打壓只占人口少數,卻占據利益大頭的南方漢人,拉攏占據人口多數,但在蕭紀以前,任由益州官員欺凌的僚人,為他們分潤部分利益,大頭還是被自己人吞下。 通過這樣的手段,宇文泰既滿足了追隨他南下的武川鮮卑與北地漢人的利益訴求,同時也贏得了僚人的支持,從而輕易在蜀地站穩腳跟。 當然,這種事也只有宇文泰能做,換了高澄或者蕭衍,那是要被人戳著脊梁骨罵漢jian的。 至于打壓蜀地的南方漢人,是否會激起北地漢人的憤慨,且不提南北分裂快兩百年了,辛棄疾都說‘佛貍(拓跋燾)祠下,一片神鴉社鼓?!?/br> 宇文泰可是在為他們這些北地漢人爭取利益,你清高,你了不起,田地、屋舍要還你自己還。 西魏集團治蜀,武川鮮卑高興了,北地漢人高興,就連僚人看著曾經死敵被打壓,也跟著樂得拍手,只留下蜀地的南方漢人悲嘆不公。 有不公,自然會有反抗,六年間,梁州樂熾、田越、黃國,益州賈晃遷,梓潼郡鄧朏、王令公等人陸續發動起義,卻被宇文泰輕易撲滅,并未掀起多大的浪花。 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僚人部落尊奉成都號令,宇文泰在蜀地的統治也穩固下來,他甚至還有余力向南開拓,設立寧州(云南東南部)、越巂(四川攀西地區)兩郡,都快要與南梁的嶺南地區接壤。 宇文泰治蜀的手段不僅局限于打壓一批、拉攏一批,他并未將在關西推行過的新政全盤移植到蜀地,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例如東益州(四川彭州)僚人聚散無常,以漁獵為生,不事耕種,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難以收繳賦稅。 宇文泰便派出宇文深擔任東益州刺史,派兵隨之出鎮,要求其勸導僚人農耕,禁止漁獵,經過六年的教化,當地僚人都以耕種為本份,家有余糧,而國家稅賦得以收繳,地方糧倉充實。 東益州僅僅只是宇文泰治下的一個縮影。 蕭紀花費了十余年時間才恢復蜀地秩序,收獲僚人擁護,而宇文泰卻僅用了六年時間,只不過這是建立在打壓南方漢人的基礎上。 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他宇文泰又不是漢人。 為了與被打壓的南方漢人徹底區分開來,宇文泰通過元寶炬,為跟隨他南下的漢軍將士更改鮮卑姓氏。 他按照軍功大小,為軍中將領賜予高低不等的鮮卑姓氏,而士兵們則跟隨所屬將軍改姓,如楊忠的部眾便統一跟他姓了普六茹,李虎麾下士卒則隨了他的大野氏。 這樣的做法雖然有種兵為將有的嫌疑,但考慮到宇文泰本身就只是武川集團推選出來的盟主,相比較增強軍隊凝聚力的利處,倒也無關緊要。 這一點小高王可抄不了,渤海高氏再怎么敞開門隨便蹭,來者不拒,也不能讓北方將士全姓了高。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強凝聚力,宇文泰也鼓勵北地漢人與武川鮮卑通婚,將二者擰成一股繩,作為其在蜀地的統治根基,北地漢人與武川鮮卑的聯系越緊密,統治便越穩固。 宇文泰、陳霸先等人在蜀地、嶺南開創局面的時候,建康依舊歌舞升平,但蕭衍倒也沒有如前些年一般埋首佛經。 高澄在洛水、伊水大規模cao練水師,究竟是個什么目的,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不就沖著他蕭菩薩來的么。 只是高氏第二次西征時,南梁東西兩線慘敗,使蕭衍絕了北上的心思,而嶺南的亂局也讓他對蜀地發生的事情視若無睹。 同時,不管是宇文泰襲取蜀地,還是打壓漢人,有高澄在北方磨刀赫赫,蕭衍始終不敢動彈,轉而一心架構淮南的防御體系。 對于高澄來說,他也知道自己編練水師的聲勢會恐嚇到蕭衍,但欲奪江南之地卻離不開水師,偏偏水師又不是旦夕之間能夠練成。 高澄總不能放棄編練水師,去賭蕭衍會不會置他于不顧,選擇死磕宇文泰,讓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第三百五十九章 突厥 太昌十五年,即公元546年,沒有了原時空里高歡死磕玉璧城,北方朝堂上最引人注目的也不過是高澄將雍州刺史陳元康、秦州刺史王思政、并州刺史潘樂三人互調。 改陳元康為并州刺史、王思政為雍州刺史、潘樂為秦州刺史,以防王思政與潘樂在秦、并二州坐大。 由于陳元康坐鎮晉陽,高澄也隨即將汾州刺史辛術、以辛術接替高隆之工部尚書一職,晉州刺史薛修義則與華州刺史對調,出鎮華陰,即前些年的玉璧城。 北方既無天災,百姓又未受橫征暴斂,總體較為安寧,隨著太昌元年生人成年,陸續分配到田地,關東生產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預計等到明年,太昌二年的嬰兒潮高峰生人成年,關東生產力能得到完全恢復。 而關隴地區經過五年的發展同樣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