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高宓回屋里拿了布小跑過來: “阿爺,給?!?/br> 高澄卻不接,他笑道: “來,為阿爺把臉上的口水擦干凈?!?/br> 隨著高宓漸漸長大,哪怕才十歲,高澄也很少再有親密舉動,但對長女的喜愛卻不曾衰減。 第三百五十七章 嶺南 翌日清晨,高澄從睡夢中醒來,將纏繞在自己身上的豐潤嬌軀挪開。 同床的璧人不再年輕,曾經絕艷的五官與如今哺育一兒一女后,豐腴的身姿相結合,再添歲月賦予的成熟風韻,三十八歲的元明月卻有著別樣的韻味。 忍住繼續把玩的沖動,高澄穿了衣服繞著院子跑了十余圈,息了汗,才在婢女的服侍下洗漱、進食。 用過早膳,即在親信侍衛們的陪同下去往中書省當值。 才到省衙,便遣人將戶部尚書崔季舒喚來,與他仔細詢問官奉、軍餉的發放情況,以及關中稅收。 自太昌十一年(542年)起,關隴遷戶與鮮卑遷戶享受三至五年的賦稅減免,靠著鹽利財政勉強度日,高澄五年來從未踏出京畿地區一步。 關中地區經過三年稅賦減免,已于去年,即太昌十四年開始足額繳納賦稅。 高澄并未搞什么春秋兩稅,而是將全年稅收都集中在秋后收取,即秋稅。 當然,若地方遇災,也會酌情減免,至少要確保百姓留有足夠的口糧,古人不講究什么人權意識,對于底層民眾來說,只要你能讓他活得下去,他便不會反,這也是高澄敢于在四個月的時間里,做出如此大規模移民事件的原因。 畢竟有他爹高歡在三天時間內遷移四十萬戶作榜樣,那時還是處于天子出逃,高氏在河南根基不穩的危急時刻,相比較高澄移民時穩固的統治根基不可同日而語,況且背鍋的都是元善見,小高王從來都是唱紅臉。 至于遷戶們在途中經歷的苦難,高澄能夠察覺,但相較于振興關隴的大計劃,卻也能狠心置之不理。 在沒有人權的時代背景下,能把遷移時間推遲在秋后,讓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完成秋收,獲取口糧,交代地方政府為少衣之人準備冬衣,已經是作為一個統治者的仁慈,更何況,他還為這些人制定了未來三至五年的免稅計劃,提前在安置地準備好了屋舍。 統治者該狠心的時候尤其不能心軟,官渡之戰后,袁紹11萬大軍只逃了800騎,降者盡數被曹cao坑殺,前后被殺者8萬余人,史書上說是袁紹軍‘偽降’,故而曹cao才將他們全數坑殺。 但仔細一琢磨就知道,曹cao面臨沙苑大戰后宇文泰同樣的窘境,養不起這些降卒,區別在于宇文泰不敢殺鄉人,于是把東魏大部分降卒放回了關東。 而曹cao卻不會將袁紹降卒放歸河北,畢竟他曹孟德是沛國譙縣(安徽亳州)人,可別亂認老鄉。 在亂世,平民可以被餓死,甚至被做成軍糧食用,但是當兵的,哪怕是降卒也不能餓,讓他們受餓,一旦嘩變可就是大麻煩。 隨著關中稅收入庫,財政也寬裕起來,而今年也是隴右遷民與鮮卑遷民五年稅賦減免的最后一年,將于明年秋后為國庫輸送賦稅。 南征,便在后年春耕以后。 如今還不是北宋那時候,沒有戰前不發賞,將士就不賣命的風氣,哪怕是高氏善待六鎮鮮卑,也不會把他們驕慣成那模樣。 但戰前發賞確確實實能夠提振士氣,于是高澄便把篡國時間定在了南征以前,篡國必然是要給將士們發賞的,趁著將士們這股子昂揚勁頭南下,也著實是個好時機。 篡國后發點賞錢也是應該,但北宋時候新君繼位也得大加賞賜,則多少沾了點離譜。 至于高澄之功能否篡國,則無需擔憂,后三國時期的大魏齊王,對大魏的功勞,也只有前三國時期的大魏吳王孫十萬能望其項背,當然,只是遙望,雖然孫十萬立功的時候,曹魏還沒建國,但也不能抹了他的功勞。 瞧瞧關羽威震華夏時候的局勢,曹仁與滿寵被困在樊城看海,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相繼投降,許都周邊諸縣豪杰遙受關羽印綬,紛紛起事,曹cao在荊州作出的軍事布置幾乎完全瓦解,派徐晃去荊州支援,卻只能帶著新兵上路,可見當時曹cao在軍力調動上,已經面臨捉襟見肘的局面,同時鄴城魏諷謀反案爆發,許多北遷的荊州士族參與其中,也預示著眾人不再看好曹氏。 值此關系到曹氏基業存亡危急時刻,他,未來的大魏吳王站了出來,在盟友背后捅了一刀,立下蓋世功勛,呸! 前三國時期的大魏吳王立下這等曠世奇功,尚且遠不及后三國時期的大魏齊王對大魏社稷的貢獻,因此,齊王自然是有篡位資格的。 至于才得國,便南下,是否會后方生亂,這點倒不必擔心。 經過這些年不當人的cao弄,元善見在民間的名聲早就臭不可聞,小高王才是活菩薩,家家給立長生牌位的那種。 高歡、高澄父子兩代掌權這么多年,無論地方、中央,都為其心腹、黨羽所把持,下層基礎與上層建筑兩手抓,出不了亂子。 關東地區由亂入治到如今,已經15年,尤其是河北,自532年年初的韓陵之戰以后,再無天災人禍的襲擾,在太昌元年所誕生的人口也到了分田的年紀。 王公允便是其中一員,他在第一次參加科舉時,止步相州府試,經過三年用心苦讀,終于在第二次科舉試上通過了司州府試,不過又在京試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