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至于原相國府右長史,剛剛才與高氏結下姻親的鄭述祖則被放在了濟州刺史的位上。 鄭述祖雖出自門閥大族,但德行風范向來為人所稱道,相處了一段時間,高澄對他頗為滿意。 而這樣的任免,無疑也是給滎陽鄭氏一針強心劑,但他們有所不知道的是,高澄更多是沖著鄭述祖個人的品行與能力去的,而非其門第。 鄭述祖當然是有任職刺史的資格與能力,早在北魏年間他與其父鄭道昭就曾先后出任光州刺史,其任內多有政績,盜匪絕跡,時人頌曰: ‘大鄭公,小鄭公,相去五十載,風教猶尚同?!?/br> 其實高澄之所以借機發難,也有另一個原因,歷史上溫子昇就是卷入宗室謀逆,而被原主關入獄中活活餓死,不管他是否真的心向魏室,放在相國府,總要比放在地方任刺史更穩妥。 他一個文人,就算真有謀逆之心,也不可能沖破侍衛們的阻撓,來謀刺自己。 溫子昇膽子并不大,被高澄一頓呵責,早就是膽戰心驚,雖被改任為右長史,但也不敢有所怨言,畢竟他本就不耐俗務,否則又怎會被高澄找到由頭給免了濟州刺史一職。 巡視隊伍離開濟州時,帶走了原濟州刺史溫子昇,由他沿途為高澄行文賦詩,留下了新任濟州刺史鄭述祖,哪怕卸去了吏部尚書一職,刺史一級的人事任免其實還是由齊王一言而決,只不過是需要派人回洛陽補道手續蓋個章而已。 離開歷城后,高澄并沒有繼續往東去青州,而是轉道向北,渡黃河,往河北去。 不過他還是派人護送李昌儀獨自前往青州拜謁父母。 如李徽伯這等能將家眷帶往治地的官員,向來都是聽望司探子的嚴密監視對象,如建州刺史尉景,也只有厙狄干才能破例。 故而高澄對青州治下的民情了如指掌,李徽伯兢兢業業,自己無需再跑一趟,當然,他還是拖李昌儀為自己帶去了對岳翁的問候。 由濟州渡河,來到河北的第一站便是冀州。 高澄在冀州的民眾基礎可以說是北方三十八州中,最牢靠的存在,主要原因還在于高澄與高孝璋、高孝瑜提起的懲治尉景一事。 那時的尉景多么囂張跋扈,高歡勸阻他莫要貪婪無度,他敢反嗆:‘我只是向百姓索取,而你是向天子索取,咱誰也別說誰?!?/br> 而高歡被咽了這一句,也只能唾面自干。 更別提將高澄打傷等事,最后也是逍遙法外,故而哪怕當時尉景在冀州鬧得天怒人怨,也沒人指望會有人替自己主持公道。 就是在這樣的絕望情緒下,高澄來到了冀州,將尉景囚送洛陽,幾乎讓他社會性死亡,又痛打其子一百馬鞭,高季式當時可是打得嚴嚴實實,不摻半點假,更逼迫尉景散盡家財補償苦主,當然,事后高歡用各種由頭賞賜尉景,把他家底給補上了。 尉景沒有伏法,沒有人去責怪高澄,大家都知道他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奈何高歡親自下場求情,畢竟養育之恩大過天。 隊伍才過河,百姓們便聞訊而來,盡皆簞食壺漿以迎齊王。 高澄當然不會放過這么一個好機會,對前幾日才年滿五歲的高孝璋、高孝瑜又是一番教誨。 但見到了如此熱烈的場景,兄弟倆幼小的心靈也大受震撼,為之信服。 高澄才入信都,即接到洛陽傳信,元仲華于四月二十七誕下一子,天子為其賜爵河間郡公,請由高澄為之取名。 才出生,連名字都沒有,就迫不及待地賜爵,元善見這個當舅父兼姑父的未免過于急切。 高澄在取名上也是個懶得動腦子的人,他索性給這位第三子取名高孝琬,并寫信囑托元仲華好好保養身體。 冀州刺史元孝友雖是元魏宗室出身,但要論及誰是齊王麾下第一舔狗,非他莫屬,連張師齊都遜他一籌。 元孝友與元景安一般,自知身為元氏子孫,在高氏掌權的情況下,生來帶有原罪,于是在治理地方時,相較于旁人更為賣力,除此之外,他更是時常召集幕僚編寫童謠,為高澄歌功頌德。 高澄能得冀州民眾如此擁護,其中也少不得元孝友的努力。 元孝友舔得這般賣力,其實高澄全都看在眼里,畢竟冀、定、相三州是河北核心之地,將一個元魏宗室放在冀州刺史的位子上,以小高王猜疑心重,又怎么可能不讓人監視。 疑心病重歸重,但高澄也不會虧待了心向自己之人,他知道元孝友有一女,在接風宴上喚起九歲的三弟永安郡公高浚,為他向元孝友求親。 元孝友被這個巨大的幸福給砸懵了,想不到當了這么多年舔狗,舔到最后應有盡有,居然能與高氏結下親,一時間還沒發應過來,等到高澄二次發問,忙不迭地應承下來,唯恐小高王反了悔。 與眾人一同出席這場宴會的元景安望向元孝友的眼中滿是羨艷,恨不得以身代之。 高浚的婚事三言兩語便被大哥定下來,他神色泰然的向元孝友施禮,面容上并無一絲不悅。 畢竟長兄如父,自己雖然生父成疑,但最受大哥寵愛,曾有一段時間誤以為長兄便是自己的生父,為此還問過母親王氏,鬧了一個大笑話。 大哥如此安排,必有他的用意,至于妻子容貌如何,并不緊要,這年頭,誰娶妻是奔著樣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