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王阿井來到征募處,便有許多老相識看著他笑,有的叫道: “王快腿,你也來報名!” 他不回答,他知道這些人在奚落自己,先前在徐州戰場時,作為誘餌一員的王阿井跑得比強征來的農夫還快,在軍中得了一個快腿的名號。 “王快腿,聽我一句勸,好好在陸上待著,到了船上可沒地方跑?!?/br> 隨著又一句譏諷,王阿井耳邊充斥著哄笑聲。 王阿井對此不屑一顧,等著吧,等我家公允過了縣試,全城的人都要高看我一眼。 王公允年紀雖小,但也打算參加今年的三月底的縣試,其實他倒不是有了縣試奪魁的把握,只不過是想先試試水,畢竟科舉沒有參考次數的限制,況且若是通過了縣試,便可進縣學讀書。 雖然縣學老師不一定就比如今的師長更好,但齊王殿下念及貧寒學子科舉不易,凡是縣、府二級學生,入學第一年都可以領取廩膳,補助生活。 至于為何只供一年,按高澄的原話是,都已經通過了縣試、府試,自然是有能力的,在考試周期以后,有三年的準備時間,完全可以在此期間邊工邊讀,高家的米很多,但沒有一粒是多余的。 無視旁人的譏諷,王阿井填報了姓名,便回家等待三天之后的選拔。 與此同時,高澄也在計劃他受封齊王以后的第一次出巡。 崔季舒曾與友人說,國庫若是急需用度,可以與齊王去借作為俘虜贖金的五萬匹絹布,這句話并非戲言。 當高澄宣布自己巡視三河地區、關隴的計劃后,戶部尚書崔季舒立即遞上一張借據交給自己的上司,尚書令高隆之,請他代為入宮,讓天子簽字,畢竟崔季舒可沒有侍中一職,不能自由出入宮中。 至于遠善見用將來自己禪位后的封地稅賦為抵押,向高澄借布,作為高澄出巡的用度這件事,其實壓根沒引起什么爭論。 也許是高歡死后,齊王一系列肆無忌憚的cao作讓一眾心向元氏的大臣徹底麻了,就連元善見都已經不再掙扎,高隆之讓簽,他就簽,反正是分期五十年支付,每年從未來封地賦稅中拿出一千匹絹布歸還齊王。 欠下一筆糊涂賬,元善見也不在意,畢竟若是真有機會償清五萬匹布,總好過一禪位,就被人灌下毒酒。 其實高澄這種做法,也是向外界發送這樣的訊號,告知世人,他絕對不會在謀其國后,還要奪人性命,小高王一直是個講究人。 這一次出巡,絕非高澄靜極思動,在中央全盤接收了軍政權力以后,也是時候出巡地方,以元魏實際掌控者的身份,與世人宣揚威儀,也同時視察遷民生活。 此番巡視,高澄并未將十二萬京畿軍盡數帶上,他只帶了其中8萬胡兵,而將自己的嫡系與可朱渾元所部留在了洛陽。 高澄命竇泰為洛陽留守,都督慕容紹宗、侯淵、劉豐、可朱渾元等自己的心腹,護衛京師。 自己則領彭樂、薛孤延等原晉陽將領通行。 在政事方面,由于尚書令高隆之受命打造戰船,便將量產兵械的事交由兵部尚書封子繪主持,高隆之自己則早早離了洛陽,外出挑選合適木料去了。 由于少了這位實際上的高氏第一文臣,朝中政事便都交由尚書左仆射孫騰、右仆射楊愔以及中書令司馬子如三人共同商議。 而齊王府一干家眷,也只有元仲華因孕,被送回了清河王府照料,其余就連早已經搬出王府的高洋也被高澄帶上。 這趟巡視三河地區與關隴,注定時間不會短,高澄可不敢將高洋獨自留在洛陽。 就連竇泰這位留守的安排,都值得說道,作為留守的竇泰毫無疑問是高澄離開后,四萬京畿軍的最高指揮官,但高澄卻把原屬于晉陽大軍的胡兵全帶走,只剩了自己嫡系交由竇泰統率,哪怕這位姨父有了反心,也調不動部隊。 而高澄帶著8萬胡兵巡視地方,也是他與六鎮鮮卑等各族將士拉近距離的舉動,當然,親信都一千侍衛依舊是要隨行的。 第三百四十五章 滎陽鄭氏 太昌十年(541年)三月十二,齊王高澄領京畿軍胡兵八萬,并督將彭樂、薛孤延、莫多婁代文、慕容儼、元景安、叱列平、步大汗薩、暴顯、皮景和、綦連猛等人及齊王府一眾家眷出洛陽。 計劃先歷河南,由濟州渡河巡視河北,又經太行山道往河東,再重走西征舊路,由蒲坂入關隴,最后出藍田關、武關,經六百里商於之地返回洛陽。 一眾隨行都督中,年紀最幼者,是與高澄同歲的皮景和,不滿21,卻是高歡最后一任庫直都督,即親信都督,之所以年紀輕輕,卻受此重任,只因為其人有膽略、善騎射。 高歡征討稽胡時,曾派遣皮景和領六名騎兵往山中探路,皮景和深入山后,遇敵百余人,領麾下六名騎兵與之戰,獨自射殺數十人,時年十四歲,故而深受高歡喜愛,屢次破格提拔。 如今高澄繼領高氏,亦將皮景和調入京畿軍中,擔任都督一職,所受寵信,不亞于高歡一朝。 齊王車駕上,還差一月就要年滿五歲的高孝璋與高孝瑜一左一右端坐在高澄左右,不再似以往嬉鬧,反倒努力在父親以及眾將面前裝個小大人模樣,實際上,自從高歡身死,兄弟倆被接來洛陽后由生母撫養,便無時無刻不再待人接物上效仿其父高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