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而且高澄在這一戰的各種謀劃,也讓高歡能夠放心將權力轉移,畢竟自己身體自己最清楚。 但如今吞并關中,無論如何也該慶賀一番,高歡在長安連番設宴,不顧身體與眾將日日歡飲,甚至都將斛律金招了過來同樂,隨他一同來長安的還有駐守玉璧的三萬鮮卑兵,畢竟關中以下,玉璧再不復當初的重要性。 而接替斛律金鎮守玉璧城的,則是在渭北筑城還沒把地基打好的王思政,渭北筑城本就只是高歡逼迫宇文泰決戰的手段,如今戰事已經了解,自然沒有耗費人力物力再去筑城的必要。 高歡甚至提前放歸了參與筑城的十萬民夫,讓他們將好消息帶回關東各地,同時震懾懷有異心之人,不使關東因父子倆身處關中而生亂。 如今返回關東就無須再走蒲坂,徑直出潼關走恒農即可,倒是方便了許多。 醉心于酒色歌舞中的高歡也沒忘了派人控制于謹家眷,等候高澄回來發落。 高澄處置于謹家眷,更多是要收攬韋孝寬與李遠之心,作為父親的高歡自然不會越俎代庖。 父子倆搭檔許多年,這點默契還是有的,一如不用高澄通知,高歡便派遣了五萬步騎前往大散關支援。 薛孤延、斛律平領三萬大軍趕至藍田關下時,斛律光、斛律羌舉等人才與攻伐蕭關的潘樂、斛律羨在平秦郡(寶雞)分別,一路向西南,一路向西北走涇河谷道。 東魏在西潼關外大勝的消息早已傳至藍田關,得知宇文泰西撤,高氏入主長安,藍田關內近千名守軍早已是人心惶惶。 又聽聞東魏三萬大軍已至,在外無援軍的情況下,守將沒做多少猶豫,當即開關請降,薛孤延、斛律平不做休整,派除部分士卒留守藍田關,看押降卒以后,繼續沿商於谷道進往武關,一路勢如破竹,沿途郡縣盡皆改旗易幟,紛紛反正。 而武關守軍也沒做太多抵抗,畢竟東邊是東魏河南地,西側關中也盡入高氏之手,他們困守武關,沒有絲毫意義。 況且藍田關、武關、西潼關等東部關隘守城將士多是被臨時征召入伍的民夫,也沒有多少戰斗力。 東線頻頻報捷,與這種行軍式接收戰果不同,西線卻陷入苦戰。 雖然宇文泰只給李虎留了四千步卒,再加上原有的千人守軍,也不過五千人,但是大散關城池堅固,地勢險要,更因家眷就在關后隴山,將士們的戰意更是高昂,若能輕易奪取反倒是件奇怪事。 高澄分出大量人手,驅趕百姓回去關中,其實也是這一次攻城不順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宇文泰在秦州休整后,調集隴西軍隊、百姓,向大散關增援的同時,領剩余的六軍主力共計兩萬步騎走陳倉道南下,欲在漢中守將得知關中戰事結果之前,襲取漢中。 之所以執意入蜀,正因為宇文泰知曉隴山難守,當年侯莫陳悅據守隴山,輕易被自己覆滅。 而巴蜀卻不同,其內是天府之國,水土肥沃,其外又有崇山峻嶺,蜀道難行。 如今恰逢蜀中兵力空虛,此上天賜予他的根基之地,遠勝于殘破關中。 蕭紀北上的時候,宇文泰也多有了解巴蜀情況,蜀中雖然在他的治理下,恢復了生產,但占據人口大多數的還是僚人,這一次北上的五萬蜀兵之中就有大量僚族將士。 如今損失了五萬有生力量,蜀地再遭重創,宇文泰可不想再重復關中的日子,他受夠了人口短缺的苦。 宇文泰之所以先要退往隴山,休整其實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心將隴西之民遷往蜀地。 高澄能猜到宇文泰試圖入蜀,但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對方憋著勁要搞人口大遷徙。 歷史已經面目全非,他要還能事事預先知曉,料事如神,除非是穿越時給腦殼開了光。 他這人聰明歸聰明,但絕非如《三國演義》里的諸葛武侯一般,是多智而近妖的存在。 當然,如果讓張師齊動筆寫一本《后三國演義》,說不定還真能給他塑造起‘長厚而似偽,多智而近妖’的人物形象。 至于所謂的好色多疑,統統春秋筆法。 指揮大軍攻城的間隙,高澄回首望了一眼身后的張師齊,暗道: ‘以張師齊的史德,估計玩不轉春秋筆法吧,畢竟他一貫都是如實記述,絕不弄虛作假?!?/br> 這就叫說得多了,把自己都給騙過去了。 雖然有宇文泰派兵支援,但東魏攻勢太猛,李虎還在大散關城頭苦苦堅持,甚至親臨前線廝殺。 以高澄惜命的性子自然做不出這等事來,李虎此舉也并非毫無作用,有他提振士氣,大散關守軍又抵御住了一波攻勢,東魏攻城軍隊在高澄授意鳴金收兵后,如潮水般退去。 李虎已然脫了力,他回身向南望去,只盼宇文泰能早些奪取漢中。 與空虛的蜀地不同,漢中有大軍屯駐,也正因為有漢中作屏障,蕭衍才沒有往蜀中調兵,畢竟先前要在東線發動攻勢,哪有余力再去充實蜀地武備。 由于消息閉塞,漢中至今不知關中戰況,雖有大軍駐扎,卻因西魏與南梁的友好關系,多年無戰事,防備稱得上是松懈。 畢竟也沒多少人能想到關中大戰失敗的宇文泰,會把主意打到盟友身上,甚至漢中守將還不知道宇文泰已經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