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真正讓宇文泰不能忍受的是,高澄居然胡說八道,說什么之前竇泰毀壞禾苗,讓他深感內疚,于是在潼關搭設粥場,救濟關西之民,奈何宇文泰狼子野心,不愿放民眾東出就食,使得關西之民忍饑挨餓。 如今他此來,為討賊而已,愿同關西父老盟誓,約法三章: 其一只殺叛逆,降者無罪。 其二約束軍紀,與民無犯。 其三據城來投,當獲重賞。 這一番宣傳攻勢打得宇文泰措手不及,將紙張傳看,一應將領也是怒氣沖霄,這世上哪有這么厚顏無恥的人,毀壞禾苗會讓你深感內疚? 那你還一連來了三年,年年不落,好家伙,搞半天你高澄一到春天便失憶了是吧,只記得讓竇泰干缺德事,忘了之前所謂的內疚。 方才大家還在說因東魏犯境,為了護衛家園,哪怕是州郡兵也要奮起反抗,結果高澄突然來了這么一招,揚言與民秋毫無犯。 宇文泰覺得自己還是更喜歡那個踩踏禾苗、漠視關西百姓生死的小高王,也不知道有什么辦法能讓高澄恢復一下。 不過高澄發動宣傳攻勢與修筑城池這一套組合拳,也確實起到了效果,西魏的軍議當即有了結果,宇文泰決定移師東進,與東魏隔河對峙,伺機尋求決戰。 隨著兩軍距離拉近,渭水河畔,戰事一觸即發,共計四十余萬大軍僅一河之隔,甚至走到河岸邊尋一個高處,都能眺望見對方的營壘。 哪怕宇文泰已經東進,高澄依舊撥付給了王思政二十萬民夫,日夜筑城。 這一次西征,東魏不缺人手,甚至猶有富余,哪怕分出去二十萬民夫,剩下五十萬也足夠后勤工作。 第三百一十九章 降卒 宇文泰沿渭水東進,與東魏隔河對峙,兩方分別離河十余里左右扎營,相距僅二十余里,關中大戰似乎一觸即發,卻又始終僅局限于哨騎之間的廝殺。 十一月二十一日,兩方幾乎同時收到消息,柔然可汗阿那瓌在漠北召集部民,出兵殺奔高車國,再無干涉中原戰事的可能。 而在東線戰場,段韶于徐州大敗羊鴉仁的消息也傳到了關中,這也意味著南梁試圖以北伐威脅關東,逼迫高氏回援的計劃徹底破產,若要退敵只能指望宇文泰自己將東魏趕出關中。 宇文泰自是焦頭爛額,沒有了后顧之憂的高家父子,尤其是高澄卻也感受到了壓力。 與其他人不同,高澄早就知曉柔然與東魏交好,只是為了騰出手來收拾高車國。 而柔然攻高車一役的結果,高澄也心知肚明,按史書記載高車國541年滅亡,若無意外,大概就是指的這一戰,高車應該會在年初被柔然滅國,直至突厥反叛前,柔然在草原上再無敵手。 高歡第一次西征,柔然在北境只是小打小鬧,這也是因為阿那瓌要防備高車國的偷襲,他的堂兄,柔然上一任可汗郁久閭婆羅門就是被高車偷襲,狼狽逃亡北魏,才有了阿那瓌復位的機會。 故而,這也是目前東魏統一北方最好時機,一旦錯過這次機會,直至突厥反叛之前,東魏再欲西進,重新確立草原霸權的柔然必將橫加干涉。 和親不能維持彼此的良好關系,利益才是根本,東魏要西征,柔然也要西征,彼此害怕對方偷屁股,于是雙方親如兄弟。 若是東魏西征失敗,而柔然滅亡高車,那么柔然的利益訴求也將由與東魏交好,轉變為干涉中原戰事,不使北方重歸一統。 這一戰,非勝不可。 正當高澄為此焦慮的時候,他等待許久的一個消息終于被送至大營,這也是東魏遷延時日,徒耗糧食,卻始終避戰的原因。 原來入關前,高歡向高澄詢問破敵之策時,高澄曾經提出過一個想法: 即利用第一次西征大敗時被宇文泰俘獲并編入軍中的一萬余東魏降卒。 他并非臨時起意,熟讀史書的高澄清楚記得,原時空高歡沙苑大敗,陣亡一萬,被俘七萬,宇文泰從七萬俘虜中挑選二萬人,編入軍中,其余盡數放歸東魏。 而在河橋大戰時,留守的降兵聽聞宇文泰大敗,當即趁關中空虛發動叛亂,他們占據長安附屬小城,甚至奪取咸陽,致使關中大亂,直至宇文泰回師,才被平定。 無獨有偶,河橋大戰時,可朱渾元被打得單騎逃亡,部眾被俘至恒農,這群東魏降卒同樣選擇反叛,他們一度奪回了恒農城,據城堅守,也是被宇文泰再次破城,為首者數百人盡數被殺。 東魏降卒之所以不愿臣服,一個原因在于他們的家眷都在晉陽。 另一個原因是高歡對六鎮鮮卑確實沒得說,如今又推出軍餉,比之原時空,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宇文泰心再大,也不敢拉著這批東魏降卒上戰場與高氏決戰,殺不能殺,用不能用,只能將他們放置在后方,一如河橋之戰。 簡單來說,高澄的計劃在前線與宇文泰僵持,同時鼓噪東魏降卒在后方生亂,此時宇文泰將大軍都聚集在前線與東魏對峙,后方空虛,一萬東魏降卒足可在后方翻江倒海。 如此宇文泰必然陷入兩難抉擇,進退維谷。 若急于回援,或許會給東魏可趁之機,若坐視后方生亂不管,長安都有可能被降卒奪去。 而在高澄暗中聯系東魏降卒的過程中,宇文小姑可謂出力甚大,原本高澄想讓她在關西打探消息,卻始終沒有重大收獲,但是不曾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