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羊鴉仁不能一直耗在彭城城下,否則就算拼盡全力奪下彭城,也要休整許多時日,到那時只怕關中也已經分了勝負。 他的任務自始至終都不是攻城略地,而是迫使高氏從關中回援,于是在攻城三天后,羊鴉仁終于停止了這一行為。 羊鴉仁在帥帳召集眾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夠深入東魏腹地,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專以燒殺破壞為主,頗具當年高澄派遣段韶馬踏關中平原的風采。 按理說這一計劃確實更可能逼迫高氏回援,卻也遭到將校們的強烈反對。 朝堂有自己的考量,所以試圖圍魏救趙,利用北伐逼迫東魏回師。 將校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如今關東的形勢與當時段韶馬踏關中時不同,那時宇文泰的主力部隊都在與高歡決戰,而段韶麾下都是騎兵來去如風。 自古以來,騎兵一直是南方軍隊的短板,就連戰力冠絕當世的夏侯氏私兵也只有戰馬兩千匹,還只是一人一騎,與東魏一人兩騎甚至三騎不可等同。 東魏雖然主力大軍入關,但在河南依舊留有大量軍隊,畢竟河南真正被調走的只有高澄麾下京畿軍團,而婁昭又帶了十萬大軍南下,因此并不存在河南空虛這一說法。 以少量騎兵與大量步卒孤軍深入敵境,哪怕陳慶之趁著河南空虛,曾經創造過輝煌戰果,最終也只是他一人落發為僧,僥幸逃回南梁,而跟隨他北上的軍士卻無一幸免,更何況如今河南駐有重兵把守。 也許羊鴉仁的策略可以迫使東魏回師,但這些南梁將校不想為了西魏而將自己置身死地。 第三百一十五章 伏兵 人都有私心,不可能指望一支封建軍隊能如革命隊伍一般,只為信,不顧生死地完成組織交代的任務。 南梁軍中,哪怕是急于為父,也為自己雪恥的夏侯譒,也旗幟鮮明的反對羊鴉仁不顧后路深入敵境,甚至以他的反應最為激烈。 而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只不過是麾下一萬精銳是他們夏侯家的私兵,是父親夏侯夔十余年辛苦積累,四處謀求財路用以養軍,方才練得,是他們夏侯氏在南梁朝堂立足的根本。 若是為了中興王業而北方,那也認了,可若只是為了給西魏解圍,夏侯譒無論如何也不愿丟了這支部隊。 蕭衍認為元魏分裂最符合南梁利益,但前線將領卻另有看法。 常言道:北人善馬,南人善舟。 哪怕北地一統,高氏來攻,在水網密布之地,也無需畏懼。 拓跋燾何等能耐,飲馬長江,不也照樣不得渡河。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分歧,在于他們身份的不同。 作為天子的蕭衍看來,北方一旦陷入僵持,無暇南顧,朝廷可以節省大量戰爭開支,他自然要極力促成這樣的僵持局面。 畢竟蕭菩薩也沒想過北伐問鼎中原。 而對于將校來說,國家承平,前線無戰事,他們便難有出頭的機會。 入關作戰的高澄也擔心這種想法會在東魏將校中產生,于是一直在跟他們宣揚兩魏一統后,當‘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搏得一個開國公甚至郡王之爵。 羊鴉仁眼見群情激憤,一眾將校幾乎都不愿孤軍深入,無奈只得放棄這一想法。 就在他猶豫下一步應該如何走的時候,有南梁在東魏密探傳來消息,段韶領軍五萬五千人前來救援徐州。 羊鴉仁聞言,沉思許久,終有決斷: “高岳堅壁清野,欲疲我等,今再攻之,必墮其計也,然我等更要大作聲勢,讓城外細作以為徐州危急,段韶必然急救,我等可以半道而擊,段韶若潰,以其旗幟俘虜巡游于城下,外無援兵,彭城必會生亂,當有可乘之機。 “縱使彭城能夠堅守,眼見段韶潰敗,軍心動搖,亦不敢出城野戰,我等大可繞過彭城,再行北上,彭城守軍自會放任我等來去自由?!?/br> 羊鴉仁這出圍點打援的計策,得到了將校們的一致附和,畢竟自己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依探子的消息,段韶僅有五千戰兵,其余五萬盡是州郡兵,州郡兵是個什么能力,懂得都懂。 于是接下來一段時間,南梁五萬五千州郡兵每人攻城的陣勢十分嚇人。 由于四處有南梁哨騎巡視,東魏細作不敢靠得太近,只以為彭城一直在苦苦支撐。 卻那曉得真正精銳的夏侯氏一萬私兵與楊鴉仁五千精銳,共計一萬五千人卻始終在以逸待勞,等待再度傳來段韶的消息。 南梁軍隊在工程時的敷衍了事,高岳及其麾下將士感觸最深,但無奈被四面圍住,難以傳遞消息。 高岳也并非沒想過出城迎戰,但麾下都是州郡兵,讓他們守守城還行,真要是拉出去浪戰,還不得被人攆著打。 不過高岳也不是沒有想過辦法,他安排一些騎卒在夜里冒險突圍,向段韶傳遞消息,希望對方莫要中了羊鴉仁的計謀。 然而卻被南梁哨騎一一捕殺,事情到了這一步,也就只能相信高歡并沒有看錯人,段韶是實打實的智勇雙全、謀略過人。 高岳的擔憂顯然是多慮了,作為未來北齊三杰之首,段韶可不全是憑借裙帶關系上位。 事實上,當即將進入徐州境內的段韶收到細作消息,得知羊鴉仁猛攻彭城的消息時,他已經覺察到了其中的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