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以源子恭十七歲的嫡長子源彪承襲臨潁縣開國侯,并將源彪招入大將軍府擔任幕僚。 對于源子恭其余諸子也多有賞賜,如源文瑤,授襄城縣男;源文盛,授新城縣男。 高澄與源子恭真有這么深的感情嗎? 說實話,并沒有,洛陽之變后,源子恭歸附高澄,并立即隨他出兵討伐占據三荊的斛斯椿與獨孤信,之后一直鎮守南荊州,在公務之外,除了寄過七雙麻鞋,兩人少有往來。 高澄的悲傷與賞賜,大部分都是做給自己親信看: 源子恭都能得到如此哀榮,更何況是他們。 在置辦了喪禮后,高澄并未急著重新投身公務,而是派人往虎牢關傳信,命段韶安排好北豫州軍政事宜,火速歸洛。 時間進入四月,中書令段榮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高澄登門探望的時候,曾經記憶里身形雄壯的段榮已經形容枯槁。 也許,一如歷史,段榮熬不過五月,高澄這才急著將段韶召回。 讓他陪段榮走過最后一程,是高澄唯一能為姨父與表兄所能做的事情。 小高王最關注的科舉,第一階段縣試于三月底開展,四月初成績張榜公布,到四月中旬,段韶回洛以后,各地縣學入學情況也全都呈送給了高澄。 正如他先前預料,同樣是準備九月底的州試,世家大族子弟不屑于進縣學,而入學的,也大多是貧窮學子。 高澄之所以要統計各地入學名單,正是要為州縣官學的生員們發放廩膳,每人月給廩米六斗,補給生活。 但他的米糧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朝廷政令明文規定,廩膳只有入學第一年能夠領取。 高澄無需討好這些讀書人,他發放廩膳的初衷是為了替進入縣學、州學的貧困生員們緩解生計,讓他們專心備考。 畢竟縣試與州試之間僅有半年,而州試與京試之間,也只相隔半年。 供養他們一年時間,也足夠這些人支撐到明年三月底的京試。 若不得中,無論卡在州試還是京試,離下一場都有三年,這些秀才、舉人在舉業上的壓力并沒有科考期間那么重,也應該自食其力,通過謀事來養活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高澄放開官吏參與科考的行為,僅只這一屆,往后科舉一律不準官吏棄職再考。 防的就是舉人在京試落榜后,立即求任吏職,等考前再棄職。 第二百三十七章 高歡奔喪 關東八十州,疆域大小、人口多寡,各有不同。 因而,無論縣試、州試,錄取人數都以該地丁口總數為標準。 獨有明年三月舉辦的京試,暫定錄取進士500人。 這一數目看起來不少,至少要高于明憲宗成化十一年后恒定的300人數量。 但由于是分類考試,共有五科,實際只錄取每科前100名。 在高澄明確進士為官、舉人為吏的時代背景下,無需擔憂東魏的體量能否容納下500名進士。 當然,高澄并沒有限制舉人日后的發展,為吏后若立下功勛,一樣可以提拔為官,他所規定的只是舉人任職時的起點而已。 作為清河郡東武城縣縣試經典科第一,崔贍對自己滿懷信心,哪怕在將要到來的定州州試中,他要面對同族清河崔氏以及另一頂級士族博陵崔氏子弟的競爭,也沒有一絲動搖。 東魏四姓五族,定州獨占兩家,一眾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幕僚及幕僚出身的官員以此為由向高澄勸說,希望他能增加定州州試錄取人數。 高澄表面上猶豫不決,實際內心不為所動,依舊堅持縣、州兩級考試錄取人數以當地丁口數量為標準。 眾人侍奉高澄多年,對他習性有所了解,見他遲遲不表態,便也不再為鄉人求利,免得惡了高澄。 崔贍在縣試中發揮穩定,王晞也在青州北??】h,縣試經典科奪魁。 相較來說,哪怕博陵三崔等不少定州飽學之士,早已入仕,崔贍所面臨的競爭依舊要大于王晞。 不過以他們的才學,通過州試綽綽有余。 崔贍、王晞的目光都放在京試之上,科舉五門,每一門錄取前100名,名次越高,為官的起點也就越高,同時也更有可能得高澄看重。 因此,兩人在縣試以后禁絕交游,閉門苦讀,為的就是在京試之中拿一個好名次。 與他們抱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數,然而人與人的才學不能一概而論,他們中許多人,也許終其一生都只能僥幸通過州試,得一個舉人身份,在科場屢屢碰壁后,心灰意冷,謀一個吏職,等待著將來時來運轉,獲取官身。 至于非進士及高家父子幕僚出身,不能任職中樞,都已經遭受了那么多次科場打擊,誰還會再做一個宰輔夢。 時維五月,仲夏時節,士族子弟就讀于族學,貧困之士求學于縣學,有廩膳資助,各地生員們都在勤奮復習,準備九月底的州試。 東魏相國,渤海王高歡時隔一年再回洛陽,與過往不同,這一次南下的原因只是得到高澄的傳信: 據醫者說,姑臧郡侯,他的連襟段榮,行將油盡燈枯。 然而高歡還是沒有趕上與段榮的最后一面,在他抵達洛陽的前兩天,姑臧侯府大張縞素。 高澄在建春門外迎候,高歡早在半途遇見了報喪的信使,父子倆數月后再見,俱是一臉悲戚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