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這一次被關西民眾咒罵的軍事行動,毫無疑問,東魏三萬騎兵一人配三馬,耗用是要超出西魏的損失,畢竟戰馬在戰時吃的可比平常要精細許多,運動量大,食用也更多。 可兩魏的家底差距擺在了這里,高氏自損一萬傷你宇文泰八千,就國力而言,還是賺。 總之春耕結束后,竇泰等人班師晉陽,可朱渾元也撤回司州。 宇文泰也能把精力放在即將到來的縣試。 就在東西兩魏為第一次縣試做準備的時候,南梁也迎來了九品中正制下的又一次中正評議。 第二百三十五章 初入科場 蕭衍早年間勵精圖治,設五經館,為寒士晉身開辟了一條通道,但改變不了他骨子里的門第之見。 最直觀的例子體現在侯景降梁以后,因妻兒身陷東魏,于是向蕭衍請婚于瑯琊王氏與陳郡謝氏。 蕭衍對此的答復是‘王謝門高非偶,可于朱張以下訪之?!?/br> 也許是瞧不起侯景歸降時,10萬大軍已經被慕容紹宗打得只剩800殘兵。 蕭衍居然明晃晃地打臉,直言王謝高門不是他侯景能夠攀附的,要找媳婦就往吳郡朱氏與吳郡張氏門第以下去找。 不曾想,侯景在高澄的離間計下,決心再叛,在壽陽以800殘兵為骨干,臨時擴充至8000人,憑著這么一支小高王看不上眼的新軍渡江,最終葬送整個南朝。 然而,以侯景為例,只是要說明,當東西兩魏為了改變士族子弟無論賢愚都能為官的局面,而推行科舉,提高為官門檻的時候。 蕭衍為何還要抱守九品中正制,任由士族把持選官標準。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東西兩魏銳意進取,原地踏步的蕭梁已然注定結局。 時間在關東、關西兩地官員忙碌,以及南梁官員歌舞升平中悄然而過。 三月底,開科舉。 相州州郡兵王阿井又一次被征調入考場,維護紀律。 自高澄在鄴城舉辦第一次官吏,或者說吏員錄用考試以后,時隔六七年,再逢盛會。 考試前一天,相州各縣人群熙攘,而鄴縣考生,也早就填滿了鄴城大小旅社。 高澄滅佛后,僅有的幾家佛寺,都不得不在廟門外掛上客滿的牌子,真容不下再來借宿的考生。 這一次考試三教九流,除了罪犯,什么人都有,經典科以士族子弟為主,寒門子弟難以爭奪。 而其余四科的情況,同樣讓人瞠目結舌。 高澄為求賢,并不禁止官吏棄職再考,棄職的人多了,相應的增加州試錄取人數便是。 縣試與州試相隔近六個月,足夠他協調。 正因為這一政策,導致當年高澄所錄小吏,大多都決定棄職再考。 那次考試錄用近五萬人(《北齊書》、《北史》都明確記載了確實是五萬官吏。),大部分都是小吏,這也造就了刑名、算術、農事、工事四科對于白身之人來說,難度更甚于經典科。 倒不是因為會有同僚幫助這群棄職之人舞弊。 而是六七年前的那場考試本就是面向廣大寒門,士族子弟看不上那種職位。 當年這群人本就是寒門子弟中的佼佼者,又經過六七年的政務鍛煉,比如做獄吏的,對律法爛熟于心;干稅吏的,常年與算術打交道等等。 自打朝廷將科舉具體事項昭告天下,有志于在官場有所作為之人,棄職專心備考。 有他們競爭,至少六七年前那幫一同參考的失敗者,希望渺茫。 高澄對這種現象心知肚明,但他還是堅持了這一決定。 科舉注重公平,指的是大家靠才學上位。 高澄要的就是有能力之人,考進士當官,能力差點的,考舉人做吏,沒能力的走開。 而不是所謂政治正確的buff加身:哦,他出身寒門,那么能力差點沒關系。 縣試當天,戍卒王阿井看著魚貫入場的各科考生,心中難免焦慮: ‘我家公允真的能從這樣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嗎?’ 王公允年紀還小,剛入蒙學不滿一年,離參加科考還早得很。 不過對于未來,王公允已經有了打算,他告訴父親王阿井,決心學習算術,將來報考算術科。 萬一不能中舉、中進士,將來憑著算術的本事,也能給人做個賬房。 正當王阿井在為兒子將來所面臨的競爭壓力犯愁的時候,一名年輕人已經坐到了他所監管的位子上。 年輕人嘴里不住地念叨著: “斯文掃地、斯文掃地……” 顯然進門前是經過了一次徹徹底底的搜身,似乎連隱私處也沒放過。 ‘看來這小子沒參加過當年那場考試?!?/br> 王阿井心道。 那年輕人見時候還早,周圍空蕩蕩的,抬頭就與王阿井搭話,想要湊近乎: “兄臺也是鄴縣人?敢問姓名,在下李……” 話未說完卻被王阿井冷冷打斷道: “考生于考院禁止言語,有再犯,當場取消資格?!?/br> 考前無論是軍中將官、還是鄴縣縣令,甚至相州刺史楊愔都與他們這群監考士卒強調紀律,有協助舞弊者,追繳過往軍餉,不再享受包括免稅、發餉等權利,子孫三代不許參考等。 這都是高澄所發布的防止舞弊條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