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主要關東、河北、淮北都有產鹽地,運輸成本低。 能不能定更高?當然可以,武則天時期食鹽最高一斗500錢,是唐太宗時期一斗20錢的25倍。 到了開元盛世鹽價降至一斗10錢,為了斂財,實行食鹽專賣后,鹽價立即張至一斗110錢。 唐朝中后期食鹽售價也大體維持在200至300錢之間。 相比于唐朝的斂財手段,高澄那點人頭稅也只是人家一斗鹽的價格。 這也是他必須恒定鹽價的原因,市價是有波動的,誰也不知道在地方諸多勢力的勾結下,胥吏們能喊出多么離譜的市價。 武則天時期一斗500錢,比高澄治下四名成年人一年的人頭稅還要高了20錢。 高澄關于鹽務的政令一經推出,并未掀起任何反對聲音,用市價扣除稅額,直接兜售官府商鋪,再由官府以市價轉售民眾。 這樣的行為,誰也指不出哪里的不是。 薄利多銷之下,鹽販們賺得是少了,但有官府這個大客戶,不愁銷路,而官府為鹽商提供這樣的便利,若還要反對,用意昭然若揭,無非是想逃稅,或者擾亂市價。 這兩種行為都將被重拳出擊。 高澄在四州煮鹽,置鹽灶2666座,也是他打低鹽價的底氣。 百姓們對于恒定鹽價的行為更是交口稱贊。 高澄做了這么一件大好事后,也難得放松自己,領著親衛趁夜應北魏第十五任天子元朗的皇后之邀,往瑤光寺外一處別院互相參禪。 小高王這樣的正人君子肯定是不會進瑤光寺的。 但一想到元朗年僅19歲便讓自己老丈人元亶用棉被悶殺。 高澄覺得自己身為元亶的女婿,有義務替元朗照顧家眷。 老丈人造的孽可太多了,六年前一連悶死三個皇帝,19歲的元朗、23歲的元曄、34歲的元恭。 這些人的妻妾,不都等著高澄這個女婿去贖罪嗎?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第二百一十六章 回首過去 瑤光寺這么一個敏感的地方,身為大魏忠良的高澄,決計是不會踏足一步。 但里邊的人在他的授意下,卻可以趁夜悄摸出寺。 高澄帶足了動物腸衣或魚鰾制成的小物件,怕的就是對方受孕,弄出丑聞來。 至于這種小物件是誰發明,絕對不是高澄,可能是高隆之給捯飭出來的。 小高王是真的不爭功,也沒別的原因,就是那啥之父,難聽了點。 然而真到了地方才發現,這并非一對一的佛學授課。 “還請大將軍憐惜妾身不易,救我等出瑤光寺,妾身愿為奴為婢侍奉大將軍?!?/br> 一眾二十五、六的年輕妃嬪在元朗皇后的帶領下,拜請道。 這下高澄猶豫了,本打算挑明只做露水夫妻,愿意,他就留,不愿,他就走。 他不可能將這些妃嬪領進家門,倒不是擔心輿論非議。 再怎么非議,對高澄那臭名聲也沒多少影響。 他擔心的是后宅不寧。 聽她們自報身份,這些人,不止元朗、元恭、元曄的妻妾,就連曾與爾朱英娥爭寵的孝明帝、孝莊帝妃嬪也在其中。 也對,9年前,孝明帝元詡死時只有18歲,7年前孝莊帝元子攸死時也才24歲,作為妃嬪的她們又能年長到哪里去。 并不是所有人都跟高澄一般癡迷于御姐。 都是些苦命人,在瑤光寺里熬過了青春年華。 現在給這些妃嬪們一個空頭許諾,也許能盡享人間歡樂。 但一貫哄騙下屬時,面不紅心不跳的高澄,卻始終說不了那個好字。 也許是現代人的良知讓他不忍欺騙這些苦命人。 欲望消退,理智重新占據智商的高地,高澄將這些婦人們一一扶起。 “諸位所請,澄盡知矣,待將來社稷若有變故,我自會大開寺門,送上一份體面營生,任你等去留,為奴為婢之言,請勿再提?!?/br> 有南朝這么多權臣篡國的先例在,無需高澄細說社稷會發生什么變故。 “大將軍是嫌棄妾身殘花敗柳?” 有美婦垂淚道。 眼看一屋子嬌滴滴的妃嬪神色盡皆黯然,高澄不得不解釋道: “若有此意,今日又怎會來此,諸位要離了這座瑤光寺,將來自有機會,澄所能做的,也僅此而已,夜色已深,家中妻妾熬煮了糖水等候,就此別過?!?/br> 說罷,高澄轉身徑直離去。 望著高澄大步離去,許多婦人大失所望,她們中許多人更想的是進渤海王府,而不是真要離了瑤光寺自己辛苦cao持營生。 瑤光寺雖寂寞,生活卻是衣食無慮,養尊處優。 說到底,還是羨慕本應與她們一般,進瑤光寺苦熬的爾朱英娥與小爾朱,為17歲的權臣生兒育女,依舊享受尊榮。 況且還聽人說那權臣的模樣生得俊俏。 這才慫恿了膽小的元朗皇后出面相邀。 高澄遠離了瑤光寺,卻并沒有急著回府,先去探視了李祖猗與元靜儀,高澄再與諸位側室相見,最后宿在元明月的院里。 高澄為了防止后宅爭寵,干脆玩起了輪值,每間院里歇一宿,輪著來。 元仲華養在清河王府,李祖娥留在河北老家,高澄身邊還有九名女眷。 人力有盡時,一時半會不能顧全了,但每天都要一一探望,讓她們體會到自己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