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真有了閃失,可不是殺幾個人就能夠彌補損失。 小高王不喜歡殺人,只是很多時候他不得不殺人而已。 當海鹽能夠投放市場,就將著手打擊私鹽。 同時,高澄已經盤算好了,當各鹽場正式開始生產,也是他第三次巡視河北的時候。 河北是高氏的根基,高歡曾與高澄說過,要常往鄴城暫住。 不過最近兩年高歡忙于西征,以及西征失敗需要在晉陽安撫軍心。 高澄也因為西線戰事與變法維新,父子倆已經很久沒有踏足河北,等待各地鹽場落場,高澄也正好趁此機會巡視滄、瀛、幽三州。 至于不屬于河北的青州,高澄并不掛懷,只因為青州刺史是深受他信賴的核心文士,趙彥深。 心中有了計較,高澄也開始考慮如何對付私鹽。 在東魏當私鹽販子并不是提頭買賣,這還是因為它承襲自擺爛的北魏朝。 民間缺鹽,官府便也默許私鹽的生存,頂多吃拿索要。 但也不能小瞧了他們的戰斗力,利益所在,鹽場的爭奪少不了械斗。 戚繼光就最愛常年械斗卻又樸實的義烏礦工。 常年用州郡兵看護鹽場,并不是正途,受戚繼光的啟發,高澄也在想,是否可以打著護衛鹽場的旗號,自己組建一支鹽兵,專門從私鹽場里招收樸實卻又勇于械斗的鹽工。 不止如此各地都有私礦,自己是否也可以打著護衛礦場的名義招納礦工組建礦兵。 這些人雖然名號是護衛鹽場與礦場,但嚴加訓練,未嘗不能成為自己麾下除京畿兵之外,第二支主力部隊。 既有這般心思,高澄首先向高歡去信,說明自己整頓鹽務增加財稅的措施,并以護衛鹽場為由請高歡許他招募從鹽工之中招募鹽兵。 礦兵一事暫時先放下,免得讓老爹過于敏感。 高澄相信高歡一定會同意,首先是鹽場的帶來的利潤,足以讓他動心。 其次便是倚重六鎮鮮卑的高歡對漢軍戰斗力其實看不太上,只有高敖曹的部曲能讓他另眼相看,其余州郡兵,也就守城的本事,真要拉出去野戰,也只能當個氣氛組,或者攻城時消耗守軍箭矢。 這一點其實父子倆看法是一致的,但高澄有戚繼光的事跡作例子,他明白樸實且常年械斗的鹽工、礦工并不是州郡兵所能比擬。 在漢軍崛起之前,漢化萬分艱難,高澄設鹽兵,與之后設礦兵,不只是滿足自己的私欲,也是在為將來做準備。 將信封封好,高澄立即命人送往晉陽,交由高歡批閱,既然父子倆約定了高歡主軍,高澄主政,哪怕是設立鹽兵看護鹽場這種小事,高澄也會向父親請示。 雖然大權在手的他,囂張越發向原主看齊,但骨子里的謹慎是改變不了的。 信使走后,高澄又給青州刺史趙彥深寫信,讓他留意境內私鹽場所的鹽工,看看是否真如自己所想,能夠得用,練就又一支強軍。 若真是因爭奪鹽場而勇于械斗,高澄無論如何也要在規模上與高歡斤斤計較,大不了再其余各州也設置鹽場,臨海的又不只有四州而已。 招募鹽工為兵,另外的一個好處,自然是削弱鹽販子們的反抗力量。 誰知道這里面會不會有人掏出十八根扁擔搞事情。 沒有家族背景,卻能守住私鹽利益的,哪個不是悍勇之輩。 說來好笑,小高王對于士族門閥予取予求,全然沒把他們的勢力放在心上。 而對于這些卑賤鹽販,卻要深思熟慮。 論實力、影響力、社會名望與地位,那些鹽販給士族門閥提鞋都嫌他們手臟。 但這些人是真的敢造反。 光腳不怕穿鞋,他們賤命一條哪有世家大族那么多顧忌。 因此,對付這群鹽販子,高澄必須慎之又慎。 第二百零一章 高家麻鞋 太昌六年(537年)六月十三。 高歡正逗弄元娘、游娘懷里的高孝璋,高孝瑜兄弟倆的時候。 高澄的來信也被送進了渤海王府。 如今的高歡,確實清閑,有幕僚們處理軍中常務,要不是還把兵權握在手上,時不時需露面刷刷存在感,安撫人心,提振士氣。 他幾乎就處于退休帶孫兒的狀態。 對于高澄在信中所言傍海煮鹽一事,高歡欣然認同。 既然已經放手高澄改革,只要不是胡來,高歡都不會加以阻撓,何況此舉的確能夠增加財稅收入。 高澄在信中保證二十萬斛的產量更是高歡動心不已。 國庫里有了錢,才能支撐他再度西征,以報沙苑之恥。 高澄這么多項改革措施昭告天下,高歡也只是發表過一次反對意見,去信指責兒子不該對天子不敬,以大將軍命名新錢。 而高澄對此則解釋,這是讓高氏權力深入人心的作法,沒用太昌年號就是在刻意淡化天子的存在,為將來篡國打下根基。 高歡這才釋然,他并非沒有篡國的心思,只是更傾向于自己做曹cao,高澄來當曹丕。 既然將來是要讓高澄主持高氏代魏,印刻大將軍五銖錢也能說得通。 對于高澄所請示的從鹽工之中招募鹽兵,高歡只以為兒子是在為接下來打擊私鹽做準備。 這也確實符合高澄的行事作風:在行動前,盡其所能削弱對手,同時增強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