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可西征大敗,對今年的財政造成了極大的負擔,不只是發動近四十萬民夫,影響春耕。 更因為丟了三萬中兵,對其家眷的撫恤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這還是高澄狠了心,對那些沒有逃回來的民夫家眷,只保證他們不會被餓死的結果。 太昌六年,四月二十八,由中書省發布政令,正式廢除九品中正制與察舉制,將以科舉制為主要選官方式。 同時將科舉制的各項細節,以及考試內容公諸于世。 將有太昌七年開始第一次科舉考試。 一時間但凡識字之人,無不爭相求索書籍。 而高隆之早已命人將與科舉各類書籍的雕版刻印完畢,開始了印刷生產。 高澄也開始了他改善財政的第一項手段:書籍專賣。 第一百九十七章 搜刮財物 知識是無價的,但購買書本卻一定要收費。 急于緩解財政壓力的高澄已經顧不得吃相,他命高隆之繼續調人刻印雕版。 在洛陽周邊多設印刷廠,命人嚴加看守之余,高澄也打算實施科考書籍專賣制度。 畢竟這種雕版印刷沒什么技術含量,很容易傳出去。 因此,權力就有了作用,直接用行政手段規定: 除了他小高王,誰也不許賣參考書! 什么!有辱斯文?我一個鮮卑小兒,蠻夷也。 高家父子靈活的族屬,是其余統治者所不具備的。 平常自詡渤海高氏,漢人子弟,真要為了利益不顧臉面,那就自動切換成了鮮卑人。 你總不能跟我一個蠻夷來談道德斯文吧。 但高澄到底還是要點臉面,沒有出臺規定不許借閱傳抄書籍。 書籍價格也沒有往高了定,不只是寒門,他還要考慮普通民戶的承受能力,印刷書籍的主要目的是推廣文教,而不是斂財。 在高澄的物質激勵下,刻板匠人們廢寢忘食,而印刷廠的生產也晝夜不息。 當第一批書籍被投放到各州郡的時候,科考書籍專賣制度也由中書省頒行天下。 這一制度立即引來一片罵聲,但小高也不慌了,在打擊書販子的同時,各州縣不斷傳來的售罄消息讓他喜笑顏開。 包括在洛陽與高澄詳談過為政綱要,新近上任的相州刺史楊愔,與青州刺史趙彥深、兗州刺史崔季舒等人紛紛來信,讓高澄第二批多發一些書籍過來。 高澄并沒有吃獨食,為了激勵地方官府打擊非法書販,高澄分了三成利潤給地方財政。 楊愔等人要一展拳腳,必須有財政支撐才行,這也是他們這么用心的原因。 高澄催促印刷廠加大生產,準備輸送第二批書籍的同時,也著手對貨幣進行改革。 單靠販賣書籍能緩解財政緊張,但依然不足以支撐起高澄預想中的官學與蒙學。 如此自然要想盡辦法,貨幣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南北朝混亂的貨幣政策一言難盡。 各種劣幣充斥市場,百姓往往更信任布匹的價值,所以高澄破潼關時給出的賞格除了爵位以外,是三千匹絹布,而不是錢幣。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需從兩個角度下手,其一是打擊私人鑄幣,其二是推出足重的錢幣。 高澄也有想過發行紙鈔,但一來要考慮民眾的接受度,二來也是明朝寶鈔濫發的教訓。 自己一個文科生,懂經濟常識,但子孫不可能控制住印錢的欲望。 高澄最終還是放棄了紙鈔的想法。 鑄幣屬工事,交給誰也不用多考慮,手頭有個冶煉老祖,就該當驢來使喚。 當即讓高隆之從鉛活字印刷的研究中抽身,主持鑄幣工作。 兒子娶了高歡庶女,真以為他高澄做媒是不用回報的! 爾朱英娥、小爾朱、元玉儀、元靜儀,四次做媒,從未收獲回報的孫騰表示情緒穩定。 當然,高澄從沒忘記老孫的功勞,將來即使熬不到開國,也要追贈一個王爵,雖然到他兒子就只能降為公爵。 高隆之同樣如此,他搶奪玉璽、欺負皇帝,惡行累累,但他照樣是小高王辛勤的小蜜蜂。 對于高澄所交代的任務,高隆之總是抱著極高的熱情去對待。 一起在洛陽過了七年,他了解高澄與其父高歡一樣,都是重情義的人,如今苦點累點,將來都是在為子孫積福。 送走了高隆之,高澄將正在閉門修撰律令的封述喚了過來,征詢他對私鑄錢幣的處置意見。 這位法學大家給了高澄一個字的建議:殺。 聽從專家的意見,中書監高澄起草政令,經侍中高澄審核通過,由中書省頒行天下,再以尚書令的向刑部傳去口訓,一律嚴懲劣幣販子,充沒其販售所得。 由于誰也說不清到底販售了多少,自然就是沒收全部家財。 這項政令才頒發還不知其發展,高澄就打起了化緣的主意。 化緣對象也是他的老朋友了,佛教。 當年充沒寺廟產業,一頓給吃撐了的高澄并沒有打佛像的主意。 洛陽一千三百余寺,被他抹了零頭,留了十三座寺廟。 那些被廢除的佛寺可不缺少佛像。 如今又餓了的高澄,看著那些金光璀璨的佛像,打起了金漆的主意。 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刮金漆的運動,在高澄的主持下在東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