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西征大軍兵敗的消息傳回,并沒有掀起動亂,最大的功臣還是執掌禁軍的趙彥深,與掌控聽望司的王士良。 兩人都是謹慎的性子,洛陽宗室力量被高澄犁清過一次,也沒有掀起風浪。 高澄也就著這個機會與趙彥深、王士良說了兩人職位的調動。 有楊愔、崔季舒在前,趙彥深對于外放地方擔任刺史,其實早就有了心理準備,又有高澄習慣性的那一番宰輔必經州郡歷練,對于擔任青州刺史一職,無論如何也不會生出抵觸情緒。 而王士良緊隨趙彥深的道路,調離高澄幕府,由大將軍府司馬轉任護軍將軍,掌管禁軍,同樣是一種高升。 而新任大將軍府司馬,自然是隨高澄南下的張亮,高澄同時也將聽望司交由他來主管。 張亮也繼孫搴、陳元康、趙彥深、王士良后,成為第五任聽望司主事。 在眾人離去時,高澄將趙彥深留了先來,托這位青州刺史順道向南青州刺史李徽伯帶句話:可以送李昌儀來洛陽成婚了。 送走了一眾幕僚,高澄也開始了他的辦公。 作為吏部尚書的高澄,為段榮、楊愔等人的職位調動上疏。 而中書監高澄,則對吏部尚書高澄的奏疏,給予批示:‘言之有理,準!’ 想了想,覺得不得勁,又在末尾或添一句:‘高卿辛苦,莫要cao勞?!?/br> 或加一句:‘高卿實乃國之干臣?!?/br> 更有甚者,后邊赫然寫了:‘非高卿,朕無以治天下?!?/br> 就沖這份本事,穿越到了明朝萬歷初期,就算當不成首輔,也能勝任首輔心腹吧。 小高王一邊書寫奏疏,一邊自己予以批復,樂此不疲之余,也不經感慨:有權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左手倒右手,才片刻功夫,在晉陽與高歡商議的人事任免,盡數在吏部尚書高澄與中書監高澄的共同決議下,予以通過。 元善見? 天子還年幼,就別折騰他了,留在宮里安心學醫難道不好嗎? 真把元善見叫來觀政,看著高澄肆意妄為,鬧心的可不是自己。 小高王看在大舅子兼妹夫的情分上,還是給小皇帝留了體面。 高澄任中書監,執掌中書省,原有的中書令已經去職,即使中書監位次高于中書令,但誰又敢和他共享職權。 小高王貪權之名,可不比他好色的臭名聲好多少。 一個洛陽不能有兩個話事人,一個中書省又怎么能再容下一個中書令。 高澄也對自己的工作重心有了規劃。 未來一段時間,他將坐鎮中書省,籌備各項改革。 而尚書省,暫時交由高隆之與李元忠這倆左右仆射主持。 考功曹郎中崔暹早已升任吏部侍郎,名正言順為他代管吏部,仍兼考功曹郎中。 命人把這些詔書送往吏部登錄,同時由中書省再行頒發。 高澄還特意命人往東荊州向楊愔送信,讓他順道來一趟洛陽,與自己相見。 相州刺史一職,因鄴城的原因,著實緊要,高澄必須與這位心腹見上一面。 處理完所有的職位調動,高澄這才動身回渤海王府。 不止爾朱英娥、小爾朱、宋氏、元明月四名孕婦,就連李祖猗、王思政之女王氏對他也是望眼欲穿。 高澄來不及與眾女互訴離別之苦,只是稍加安撫之后,便回了廂房,陸續招來高洋府中的幾名婢女,詢問他這段時間的作為。 第一百八十九章 建義舊事 高澄并不擔心被高洋偷了家,倒不是相信他的人品,說到底,還是信任高洋的智商,以及妻妾們的審美眼光。 高琛被打死的先例就在眼前,高洋無論如何也不會重蹈覆轍。 他聰明,又缺乏安全感,在其手握大權之前,無需懷疑高洋能否克制自己下半身的欲望。 高澄喚來婢女詢問,更多的是想要知道高洋這段時間都做過些什么。 一連問了四人,得到的答案相差不大:高洋又開始裝傻了。 這讓高澄覺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可轉念一想,算了,就讓他裝吧,好歹是演藝世家出身,表演欲旺盛一些,可以理解。 也讓他在讀書之余,能找些事做,別一天到晚胡思亂想。 “大兄!大兄!” 屋外有孩童歡呼雀躍地跑了過來。 高澄讓婢女全都退下,又對一旁護衛的高季式道: “子通,去帶浚弟進來?!?/br> 孩童正是三弟高浚。 高浚兩歲就被抱來了洛陽,兄弟之中,最得寵愛,甚至一度懷疑高澄究竟是兄長,還是生父。 “大兄,快走,打獵去?!?/br> 一進門,高浚就拽著高澄的衣袖要往外走。 高澄哪有時間陪他,一屋子的媳婦還等著自己去哄。 打著過幾天再圍獵的幌子,好不容易將他打發走,高澄開始考慮起老三高浚,與老四高淹的學業問題。 兩人是同一年出生,五歲也到了進學的年紀。 高澄將邢邵喚來,交由他尋找品行端正的塾師教授高浚、高淹認字。 可不敢讓邢邵親自教導,萬一真培養出一群神滅論,只顧自己荒yin享樂,死后不管洪水滔天,家族風氣都要給敗壞了。 這個年紀先學文,等身子骨壯實一點,要學騎射,再尋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