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可笑韓信臨死前居然感慨不聽蒯徹之言,殊不知就是在這群謀士的慫恿下,起了不該有的心思,才會因為不援不反的行為遭到清算。 無愧政治白癡之名。 但凡有點眼光,也不至于漢初三杰就他一個不得善終。 這么一想,高岳的遭遇確實與韓信雷同,都是在經歷權力考驗的時候,被幕僚慫恿,而起了不該有的心思。 好在高岳也如韓信一般,僅僅只是起了心思,沒有實際行動。 其實害了高岳的又何嘗不是趙元亮等人,若無他們的慫恿,高岳又怎會陷入猶豫。 至少高澄在聽說這群人見高岳猶豫不決,想要殺盡渤海王府,替高岳斬斷退路的時候,著實出了一身冷汗。 雖然并非原主,但與婁昭君也是許多年的母子感情,當年同甘苦的情誼又怎能輕易忘卻。 對于這群人的處置,高澄也一反過往絕不牽連家眷的原則,他討厭這種下屬替上司做決定的事情。 畢竟他與段韶、斛律光彼此交心,能夠完全信任他們,但隨著兩人地位的提高,也會有自己的親信幕僚與部將。 無論如何,這種下克上,脅迫上位的風氣必須扼殺在搖籃。 “將這些人的家眷,三代以內,盡數搜捕,等候行刑命令?!?/br> 高澄不想再理會這群人,揮手吩咐一句,讓人將他們全部帶走。 “高子惠!罪不及家人!你枉有仁義之名……” 趙元亮、張崇等人聞言,掙扎著大聲喊道。 罪不及家人?你們都謀劃著要屠盡渤海王府,還和我提罪不及家人? “叔父,可要與我一同觀刑?” 高澄看向一旁被押來聽審的高岳,問道。 高岳一臉灰敗之色,他在聽說了這群下屬的密謀后,已經陷入一片死寂。 如今高澄詢問,高岳欲言又止,最終只是頹然道: “此事我實不知情,大將軍若要殺我,岳亦無恨,只求放過府中老小?!?/br> 怎么處置高岳,對于高澄來說確實是一個難題,常言道論跡不論心,高岳的所作所為,究其根底,只是在高歡生死未卜的情況下,心生猶豫,沒有及時通知高澄。 其余無論是戒嚴,還是親自坐鎮三級佛寺,都是可以解釋過去。 危急時刻的應急之策而已。 前文有提到,高岳一開始確實打算通知高澄,但也正是由于趙元亮等人勸阻才作罷。 如何處置高岳,其實上下之間的cao作空間很大,但這不是高澄所能決定,他必須要知道高歡如今的真實情況。 對于高歡,高澄的判斷與高岳一致,傾向于已經死在亂軍之中。 否則無論如何也解釋不了他為何沒有回晉陽這個漏洞。 沙苑之戰,高歡騎著駱駝一騎絕塵逃回晉陽的瀟灑英姿,可一直記在高澄的腦海中。 但高澄存了一份小心,還是命人往華陰打探消息。 若高歡還活著,高岳只能交給他來處置。 高澄將高岳帶往渤海王府囚禁,同時嚴令不許任何人與山氏提起晉陽城的變故。 老太太身子骨不好,真要氣出個萬一,高歡又還活著,指定又要受他斥責。 在拜見母親婁昭君時,久違的被她摟在了懷里抽泣。 婁昭君自打聽說高歡前線兵敗,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尤其是高岳隔絕了內外消息,更是讓她擔驚受怕。 “阿惠,高岳狼子野心,何不趁早殺之?!?/br> 婁昭君哭罷,恨聲道。 她從來就是一個自私的性子,這一點從她因難產而厭惡高淯,就能知曉。 高澄勸慰道: “高岳縱有罪過,也需父王裁決?!?/br> 婁昭君聞言,不悅道: “如此,豈不是要輕易放過了他?!?/br> 到底是二十余年夫妻,婁昭君對高歡的性格太了解。 高岳并未扯出反旗,只是在權力的誘惑下動了心,既然如此,高歡決計不會殺他。 頂了天也就是罷官,甚至顧念情誼,還可能只是一番表演后,貶職外放,不再使高岳接近權力中心。 權力的誘惑,他賀六渾最有發言權,否則一個區區晉州刺史也不會老想著反叛爾朱氏。 高澄也是個小狐貍,心中傾向于高歡已死,但是言語間總會表現出深信高歡無虞的堅定。 栗姬不就是在漢景帝未死之前,過早表現了欣喜,才便宜了劉徹。 學史使人明智,從來都不是一句虛言,只不過后人總喜歡重復前人的錯誤。 高澄向婁昭君告辭后,得到通稟,參與謀誅渤海王府的幕僚與部將,三代以內盡被擒獲。 他倒也沒向之前問的一般強逼高岳前去觀刑,可到處的權貴倒有不少。 親自監斬的高澄一聲令下,騎卒們的馬刀落下,嚎哭、謾罵聲戛然而止。 近百顆人頭滾滾,暗紅色的血液在肆意流淌。 高澄并不覺得自己殘暴,只殺三代而非三族,已經是仁慈的表現。 處置了有罪之人,也到了撫慰有功之人的時候。 高澄召見了孫騰、高歸彥、薛虎兒、張末四人。 對于孫騰、高歸彥,高澄從渤海王府中搬出布絹兩千匹,黃金兩百斤,分賜兩人。 又命人在晉陽為高歸彥購置宅院,準備奴仆婢女,讓他可以搬出高岳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