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大將軍府則因為京畿兵全被調走,只讓主薄溫子昇在洛陽處理一些瑣事。 而長史崔昂則為高澄提供后勤保障,主要還是弓矢、兵械這些消耗品。 糧草無需cao心,經過之前屯糧,恒農城內就是不缺糧食。 而大將軍府司馬王士良也留在洛陽主持聽望司事務,一旦收到有關柔然、蕭梁的重要情報立即發往恒農。 高澄一一告誡了下屬們,這才與妻妾們匆匆道別,正妻元仲華年紀小,養在清河王府。 高澄便將渤海王府一應事務都交給爾朱英娥cao持,尤其交代她看好了高洋,不許他進自己內宅。 翻過年,高洋也已經要十二歲了,到了該防備的年紀,高澄可不敢犯高歡那種錯誤,自己領兵在外,讓高琛偷了家。 不過這一次留守晉陽的高岳卻不可能干高琛的蠢事。 高歡雖然與高琛是親兄弟,但說到感情,還是與高岳這個堂弟更深。 既有高岳自身的才能以及為人至孝的品性,更是因為高歡當信使時,長期往來懷朔與洛陽,每到洛陽總要住在高岳家中,兩人長期同榻而眠,關系自然親密。 高洋在一點點長大,因為高澄在高琛喪期內的一番話,高歡從未想過要給予高洋展現才能的機會。 甚至高洋隨高澄南下以后,只有高歡親至洛陽才會與高洋相見。 也不能說高歡絕情,對這個嫡次子的忽視,就是對他最大的愛護。 如果真的時時記掛著遠在洛陽的高洋,對他噓寒問暖,表現出自己的重視,又讓一旁的高澄怎么看。 這不是逼著多疑的高澄手足相殘嗎? 所以哪怕明知高澄只教高洋道德書籍,鐵了心要把他荒廢成一個無用的廢物,高歡也沒有橫加干涉。 廢點就廢點,有高澄在,還怕守不住這份家業? 既然家業無憂,高洋這輩子當個富貴閑王也挺好。 但年幼的高洋卻不能體會高歡這片苦心,在他看來,母親不喜歡自己,大哥提防自己,就連小時候對自己表現過喜愛的父親也開始疏遠自己。 本就性情孤僻的高洋,越發沉默寡言,還好有劉氏陪伴,勸慰著他,才能熬住這樣的日子。 這件事站在父子三人各自的立場,誰都沒錯。 高歡做出了自認為對高澄、高洋最好的處理。 高澄則覺得自己守住了底線,沒有暗中下手弄死這個兄弟,也愿意給他一場富貴讓他做個閑王。 而高洋更是不理解自己什么都沒做,為什么會受到這樣的對待。 他也想跟父兄一樣馳馬疆場,建立功勛。 但高洋嫡次子的身份才是原罪。 高歡、高澄兩父子是一類人,所以他能理解高澄對高洋的猜忌,而不是加以訓斥,告訴高澄應該兄友弟恭。 就像高澄當日所言,無論自己權勢再大,高洋想取代他,只需要一名刺客。 父子兩人都品嘗到了權力的滋味,也都明白在權力的誘惑下,誰都把持不住。 高澄想把高洋培養成一無是處的廢物,高歡又何嘗不是緊緊握住晉陽兵權。 時不時還要考驗一番高澄是不是暗中與晉陽將領結交才能安心。 而同在洛陽的兩個庶弟未滿五歲的高浚、高淹就比高洋幸福多了。 尤其是生父不明的三弟高浚,深得高澄喜愛,外出游獵也偶爾將他抱在馬上共騎,讓他隨自己打馬奔馳。 即將五歲的高浚自小聰慧,如今也開始進學讀書,認了許多字。 他也聽見過不少有關自己并非高歡親生的傳聞。 剛開始,高浚甚至以為自己是大哥高澄與母親王氏所生,畢竟大哥在對待自己與嫡親弟弟高洋的區別,高浚這個當事人最清楚。 他甚至自己寫信往洛陽求問母親王氏,高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父親。 王氏接了這封信,羞得滿面通紅,高歡聽說兒子來信,興沖沖要看,看了之后險些沒背過氣去。 但這事他最清楚原委,知道高澄的清白。 也從字里行間能夠體會到高澄對這個弟弟的好,更加確認高澄并非絕情的人,只是因高洋嫡次子的身份心生忌憚而已。 從此更是不插手高澄在洛陽教養兄弟,甚至還打算等西征之后將第五子,元氏所生的高浟、第六子,嫡子高演、第七子,初戀韓智輝所生的高渙盡數打發去洛陽,畢竟這三個小子,最小的也都要兩歲了。 而高澄安頓好洛陽之事,也第三次西行,向恒農而去。 第一百七十一章 各路動態 高澄這一次往恒農,不止帶去了兩萬三千人的步騎,以及一千人的親衛。 青州刺史侯淵接到大將軍調令已經率領部曲五千人早早啟程西行。 更是有諸如司州、北豫州、西兗州、梁州、穎州等地征調州郡兵三萬,往恒農集結。 河南州郡兵當然不止三萬,歷史上元修曾聚河南州郡兵十萬對抗高歡。 不過高澄必須要在南線留下足夠的部隊防備梁人。 而這也是高家父子深受南梁忌憚的原因。 占據關東富庶之地的高氏,軍事實力太強了。 不提高歡麾下二十萬并州胡的主力軍。 高澄在應付梁人入侵的同時,還能聚集起一支七萬人的部隊屯駐恒農。 而這兩支大軍居然還是建立在沒有充分動員山西、河南,以及并未涉及河北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