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倒不是他們有多愛漢文化,只是高澄在京畿軍中做了一項規定,他表示河南之地,漢風濃郁,京畿駐軍不可不通漢話,若不學漢話,待遇將從中兵降為外兵。 關系到軍餉,這誰受得了。 于謹在軍中聽著這熟悉的武川口音,氣急敗壞,想要挽弓去射,偏偏那騎士距離把控得很好。 軍中隱隱有了議論聲,畢竟關中的慘況他們都有目睹。 就連高澄也沒想到,言語攻擊效果會這么好。 于謹不敢擅做決定,立即派人回報在遠處埋伏的宇文泰。 得知高澄這番言語,宇文泰麾下眾將怒不可遏,紛紛請戰。 這也是必須要有的姿態,否則主君受辱,你卻垂手看戲,碰上小肚雞腸的,給穿小鞋是免不了的。 但宇文泰暗恨的卻不是高澄的羞辱,而是高澄不再隱匿行蹤,反而明目張膽的告訴自己,他就在恒農,顯然是看破了他要將計就計的打算。 沒了伏擊高澄的可能,在高澄隨時能夠支援的情況下,恒農還有打下去的必要? 一旦退兵,世人又會怎么說? ‘宇文泰勞師遠征,高子惠一言退敵’? 個人受辱也就罷了,高澄挑撥之言若是被將士們傳回關西又會掀起什么樣的動蕩。 宇文泰不知道高澄的具體位置,但他依舊遙望東方: 賀六渾這么陰損一個人,背盟跟玩兒似的,居然還能生出這樣一個兒子,上天好生不講道理。 第一百六十九章 高歡出兵 當初力排眾議,在收獲了南梁支援后,執意出兵,如今卻被高澄一番誅心之言逼得進退維谷。 宇文泰算是在恒農城下碰了一鼻子灰。 恒農指定是不可能再打了,宇文泰不會在高歡隨時可能西征的情況下,惱羞成怒與高澄擺開陣勢干一仗,徒增傷亡。 他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既然有了決斷,便立即命人傳信于謹退兵。 宇文泰有意識的阻隔騎兵與步卒之間的聯系。 回師關中后,宇文泰并沒有將軍隊帶回長安,而是屯駐灞上,掏空家底給東征部隊發賞,這才穩定住了軍心。 但也只敢放騎兵歸家休憩,步卒無論如何也不敢放歸。 說到底,還是高澄在戰場上那番質問的殺傷力太大。 嚴厲指責宇文泰為了個人野心,放任關中出現人相食的慘劇。 宇文泰都能想象到這番話傳回關中,經歷了人相食的浩劫而僥幸存活下來的百姓,會如何看待自己。 他就不明白,高澄打個嘴仗而已,怎么就找到這樣一個角度。 而高澄此刻也在懊惱之中: 自己為什么非要出這次風頭。 高澄一言嚇退宇文泰的事跡被回師的竇泰所部帶回了晉陽。 中低級將領及底層士卒不明白高澄與宇文泰之間的心理博弈,只以為西賊無膽,因而越發驕狂輕視。 高歡及大將們倒是清楚原委,但畢竟是宇文泰栽了跟頭,便也覺得他不過如此。 尤其是高歡,在他看來,宇文泰尚且不是高澄的對手,又如何能與自己比較。 高歡從來沒有懷疑過高澄的能力,但也從未覺得他的能力強于自己。 無論是誰,經歷了高歡的成功,確實很難認清自己。 這是常理,人在志得意滿的時候,誰又看得見自己的缺點。 非得載個大跟頭才能醒悟過來。 原本就比歷史上更為驕狂的晉陽大軍,因為高澄一言退敵的事跡,愈發輕視宇文泰。 高澄對于這種現象無能為力,只能不斷去信提醒高歡,西征定要謹慎。 高歡被他說得煩了本想回信呵斥,但考慮到高澄畢竟是擔憂自己的安危,便也耐著性子回了一封信,告訴高澄他自有分寸,讓高澄看顧好關東便是。 高澄這才作罷,他也知道再說下去肯定要引起高歡的反感。 回到洛陽的高澄立即請托李元忠為自己向李徽伯說媒。 李元忠大感意外,他是真沒想到高澄又看上了趙郡李氏的女子。 這下好了,高澄幕府有崔季舒、崔暹、崔昂號為博陵三崔。 內宅也有李祖娥、李祖猗、李昌儀并稱趙郡三李。 李祖猗雖然沒有名分,但明眼人誰又不知道她與高澄的關系。 崔暹為高澄沉迷于尋花問柳而擔憂,忍不住跑了一趟渤海王府當面勸諫。 高澄當時就不樂意了,我娶李昌儀究竟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你崔暹。 歷史上你因高慎休妻這件事都要氣出心肌梗塞,我高澄不好女色,要不是為了你,能破例嗎? 但小高王也原諒了崔暹的行為,畢竟人家也不知道另一時空的事情。 對于崔暹的勸諫,高澄滿口答應下來,當著他的面,寫信給崔季舒,讓他停止在兗州尋訪美女這種荒唐行為。 崔暹這才心滿意足的離開。 而李昌儀的婚事,李徽伯早有心理準備,當日在恒農時,高澄是刻意讓他瞧見自己對李昌儀的好感。 李徽伯也對自己所獲得的禮遇心知肚明。 在李元忠說合下,也很快定下了婚期。 日子挑在明年八月份。 事前,高澄還是試探了一次李昌儀的心意,畢竟歷史上人家并不愿意順從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