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這份履歷突出一個不可靠,高澄此番往恒農,就是打定主意要奪權,把李徽伯調走閑置,免得他在王思政頭上瞎指揮。 李徽伯并不知道有惡客即將登門,他正與前來恒農探親的家眷敘話。 除了妻子與長子李子旦留在趙郡老家,次子李子雄與李徽伯之女來了恒農探望。 先前考校才學,李子雄的回答讓李徽伯很滿意,他打算留次子在陜州輔佐自己,只讓女兒回河北老家。 正其樂融融的時候,管事突然進來通稟,恒農郡守王思政在府外求見。 李徽伯略有疑惑,他不喜歡王思政這個總是與自己爭奪恒農城防權力的下屬,兩人少有往來,今日怎么來了刺史府求見。 想了想,也沒要兒女避退,只讓管事出府迎接,自己在大堂等候。 王思政瞧見李徽伯倨傲,不愿親迎,他可不惱。 看著高澄已經黑了的臉,王思政甚至覺得心情舒暢。 李徽伯不喜歡他,他難道就喜歡那個事事都要干涉的上司? 如今李徽伯可不是甩臭臉給自己,而是給小高王看。 高澄隨管事進府時面色不虞,也暗自決定將來要尋個由頭將李徽伯一擼到底。 一進大堂,李徽伯與高澄都是神色大變。 李徽伯沒怎么見過高澄,但不妨礙他從王思政恭敬的神色中得知高澄的身份。 全陜州都知道,王思政是高澄親信都督出身,又嫁女奉承,才得了郡守之位,能得他如此對待的少年人,除了高澄還能是誰。 而高澄的震驚則是李徽伯的女兒。 這是一個很漂亮的女人,年紀只比自己稍長,眉眼卻有萬種風情。 小高王當場表演變臉,轉怒為喜,笑道: “澄冒昧登門,還請李刺史恕罪?!?/br> 聽見這句,確定了高澄身份,李徽伯哪還敢坐,他笑臉相迎道: “大將軍蒞臨,蓬蓽生輝,李某求之不得,還請上坐?!?/br> 高澄又望向堂中一對年輕男女,問道: “這兩位莫非是令郎與女公子?!?/br> “大將軍慧眼如炬,子雄、昌儀,快來拜見大將軍?!?/br> 李徽伯對兒子李子雄喚道。 很好,不是你兒媳就好。 高澄心里默念一句,隨即又反應過來: 昌儀?李昌儀! 當高澄走出陜州刺史府,他拍著王思政的肩膀勉勵道: “李徽伯此人,我已經調走,由岳丈暫領陜州,恒農城我就交給岳丈了?!?/br> “下官必定不負大將軍所托?!?/br> 王思政抱拳行禮道。 高澄確實調走了李徽伯,只是與預想中的奪權有點小出入。 他以恒農將有戰事,自己親自坐鎮指揮為由,提出將李徽伯調任南青州刺史,只不過為了躲避探子耳目,李徽伯一家先秘密往洛陽安置,待戰后再行上任。 高澄親自登門解釋,李徽伯哪敢推辭,一口便應了下來。 小高王之所以做這樣的安排,只是覺得人才難得,愛才而已,跟李徽伯的女兒李昌儀沒有一點關系。 只不過臨別時多看了李昌儀幾眼的時候,就很不小心的被李徽伯給看見了。 處理好了恒農城的權力支配,高澄又出城與竇泰匯合,躲在山中,等待宇文泰上鉤。 關中最缺的就是糧食,恒農最多的就是糧食,宇文泰你可一定要來呀。 那么,究竟宇文泰會不會如歷史上一般,往恒農就食? 關中,長安。 收到恒農囤積了大量糧食的消息,宇文泰便喚來心腹議事。 第一百六十七章 各有所思 長安丞相府。 直事郎中宇文深為宇文泰分析道: “丞相,常言道,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高歡欲以大軍入關,無非走蒲津渡河、強攻潼關、或是由上洛叩關藍田這三條道路,而恒農聚糧,三路都可支應,下官以為,此事可信?!?/br> 宇文深是宇文泰的族子,其人好讀兵書,有智謀,深得宇文泰看重。 但宇文泰沒有立即表態,他示意眾人暢所欲言。 即將領軍前往楊氏壁(陜西韓城東北、龍門西岸)平定民亂的另一名心腹于謹建言道: “賀六渾固守兵法,卻不知變通,如今其部聚于晉陽,而糧草屯于恒農,孫子曰‘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缃耜P中糧食匱乏,丞相東出潼關,劫掠恒農,高歡遠在晉陽,難以相救,若成,其一可解糧用之急,其二也可挫其銳氣,請丞相察之?!?/br> 于謹是宇文泰任夏州刺史時的夏州長史,兩人之間親密的關系,不必多說。 眾人紛紛支持于謹的看法,認為恒農之糧可取。 就連新近提拔的左丞蘇綽也進言道: “如今關西疲敝,關東之人向來驕狂,以為我等自顧不暇,必然無備,丞相取之不難?!?/br> 宇文泰認真傾聽了眾人意見,他沒有立即表態,而是向急于東出劫糧的親信們問了一個問題: “高澄去了哪?” 高澄的去向不是秘密,早有探子傳回消息,高澄領洛陽京畿兵北上晉陽,準備隨高歡走蒲津渡河。 但此時宇文泰特意再問,也讓眾人深思起來,沒有人會覺得宇文泰忘記了這個消息,真有這樣的蠢人也不能被招來商議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