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婁昭因高澄那句敬愛不下于父王,久久不能平靜。 可朱渾元送走高澄后,也立即向好友,南汾州刺史劉豐寫去私信,極力贊譽高澄賢德,遠邁其父。 潼關外,司馬子如得知宇文泰由灞上出軍,支援潼關,認為潼關難下,不如渡河北上,經蒲津轉攻西魏華州(陜西華陰)。 與韓軌、竇泰商議后,決定由竇泰屯駐弘農,佯作聲勢,自己則與韓軌趁夜北上,襲取華州。 時任華州刺史正是老將王羆。 王羆是京兆郡霸城縣(陜西大荔縣)人,古人將熊稱作羆,王羆也沒有辜負這個名字。 孝昌元年(525年),六鎮之民先后在北疆、河北發動叛亂,梁將曹義宗趁機進攻荊州,王羆奉命救援,大破曹義宗,因功任為荊州刺史,留守此地。 孝昌二年(526年),北方局勢越發混亂,曹義宗卷土重來,再次圍困荊州。 直至孝昌四年(528年)四年撤圍而去,三年間,王羆歷經多次惡戰,戰必奮勇,又從不披甲,無愧熊羆之名。 他于永安二年(529年)由孝莊帝改任岐州刺史,就此回歸關西。 王羆不止是一員勇將,作為孝文帝時代的臣子,他曾任文職,憑為政清廉,勤于公事,又是疾惡如仇的性子,而受到崔亮的賞識。 沒錯,就是頒行停年格的崔亮。 這樣一個人物,高澄欽慕已久,可他關西人的身份注定此時不能為自己所用,常常扼腕嘆息。 當司馬子如領軍趁夜進抵華州城外時,王羆毫無察覺,此時他還在家中酣睡。 而修繕城防的梯子就立在城墻外,司馬子如甚至都不需要動用自己攜帶的攻城器械。 東魏軍士沿梯子翻入華州城,廝殺聲驚醒了王羆。 王羆知曉有敵軍趁夜襲城,他來不及穿衣,披散頭發光著腳,也不知道從哪里摸出一根木棍,嗷嗷叫著沖出門外。 居然硬生生把東魏軍士嚇退到了東城門,也讓王羆得以召集士卒,重新奪回了城門控制權。 眼見見明明入了城,還能被人趕出去,東魏士氣頓時受挫,司馬子如與高歡大舅子韓軌面面相覷,最終只能含恨罷兵。 而駐守弘農的竇泰充分吸取了上次兵敗的教訓,只是廣布旗幟,絕不外出,倒也讓馳援潼關的宇文泰無可奈何。 直至聽說了王羆在華州擊退司馬子如、韓軌,才明白自己中了司馬子如的計謀。 心中慶幸不已,隨即下令回師長安。 身處晉陽的高歡了解了整場戰事的經過,也清楚了司馬子如雖有計謀,但領兵才能著實不堪。 也就起了將他留在晉陽,繼任可朱渾元留下的并州刺史一職,為自己參謀軍務,協助攻取關西。 原本在北疆隱有異動的柔然得知東魏退兵后,也隨之偃旗息鼓。 而陳慶之也立即班師返回江陵。 這一戰并非沒有收獲,至少高歡已經摸清楚柔然與南梁的決心。 往后攻伐關西,也不會因為無備而被柔然、南梁偷襲后方。 而高澄在出發之前,也向高歡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拿北方的柔然沒有辦法,但南方的蕭梁這個背盟小人,必須懲治。 雖然不知道高歡有沒有因為這句話感覺到冒犯,但他還是同意了高澄的請求。 因此,當高澄得知陳慶之退兵,他并沒有班師返回洛陽,而是徑直東進,直撲原屬北魏,如今被南梁占據的南兗州,意圖收復舊土。 第一百三十八章 奔襲奪門 此次高澄率領京畿軍南下,本是要再與陳慶之這個手下敗將較量一番。 享受中兵待遇的京畿軍團,經過兩年多的整編與cao練,不再如初組建時一般,戰兵與輔兵雜存的現象。 如今在編三萬四千人,盡是戰兵。 其中有戰馬一萬余匹、成建制騎卒五千人。 救援竇泰后,高澄往晉陽向高歡索要了一萬匹戰馬,他沒有將騎兵擴充至一萬。 而是按照當初在弘農時,向隨他奔襲的騎卒們許諾的一樣,為他們一人配置雙馬。 五千騎卒,依舊以高敖曹兩千騎、段韶一千騎、堯雄一千騎瓜分四千騎,高澄麾下五百武川騎兵也被擴編至一千騎。 除這五千騎外,還有五百親衛騎從不在京畿軍編制。 嚴格來說,高澄實際掌控成建制的騎兵有五千五百騎。 五百親衛騎從自然交由親信都督王思政掌管,一千武川騎兵則交由斛律光代為指揮。 除了協助自己指揮中軍步卒的慕容紹宗之外,只有高季式沒有分到騎兵編制。 但高季式也有自己的辦法,親熱地喚著阿兄,沖高敖曹把手一伸,當即用五百步卒與高敖曹兌換了五百騎卒的編制。 只是隨后好多天,素來溺愛弟弟的高敖曹見了他就繞著走。 心里還悔恨,當年就不應該讓高季式跟高澄親近,都學了些什么臭毛病。 當然,高澄不可能知道高敖曹的腹誹,不然他可要大呼冤枉,自己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再叫三叔祖了。 半途驟然得知司馬子如退兵,高澄當即就明白,這一次不可能再與陳慶之在戰場上彼此交流意見,也隨即起了轉道的心思。 陳慶之出兵本就是高歡試探南梁心意的結果,既然司馬子如退兵,他也沒了繼續圍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