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高澄往鄴城一行,河北大小豪族塞給他的青年才俊數不勝數,身邊并不缺能用之人。 崔暹得到高澄吩咐,大力整頓考功曹風氣,抓出幾人將其開革,又有高澄派來的河北士人填補空缺,一番殺雞儆猴后,眾吏也明白了自己的處境。 在隨意可被替換的危險下,考功曹上下一改往日憊懶作風,個個滿懷高度的熱情,為大魏燃燒自己的光芒。 通過對官員政績整理,既有了往后官員升降依據,又嚴肅了考功曹內部作風。 高澄很滿意崔暹的作為,但這注定只是前菜,真正的考驗還在正式推出新的官吏升遷標準。 就在高澄為指定新的升遷標準而整日與幕僚商議的時候,來自晉陽的指示讓他暫時放下了吏部,轉而過問起外交。 高歡授意由高澄組建使團,出使蕭梁、柔然,分別與他們議和。 先后鏟除阻隔在山西與關東之間的紇豆陵伊利、以及劉蠡升勢力,保障了糧道安全,高歡也開始著手他統一北地的進程。 一個魏國,怎么能有兩個朝廷。 大魏忠良賀六渾絕不允許有野心家妄圖分裂自己的祖國。 而在此之前,自然要解決梁人與柔然的后顧之憂。 其實在高澄看來,派遣使團結盟議和,并沒有多少用處。 柔然無信,尋利而來,得利而去。 而對于南梁來說,蕭衍太老了,暮氣沉沉的他癡迷佛教,早就沒了早年的銳意進取的心氣。 無論北方打成什么樣,對他來說派去小股部隊摸獎,復刻陳慶之奇跡當然最好不過,縱使失敗,也無傷筋骨。 用曹cao的話來形容就是冢中枯骨。 更何況自從目睹高歡崛起的經過,至少高澄是不再相信盟約這種事情。 就算東魏與南梁成功議和,一旦高歡勢如破竹,蕭衍有心阻止高氏一統北方,也能夠輕易毀約背盟。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政治信譽都向高歡看齊,高澄雖然不抱多少希望,但也姑且一試。 關于出使南梁使團的人選,他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幕僚溫子昇。 溫子昇有一個優點,蕭衍十分推崇他的文采,甚至將他比作曹植、陸機。 想來,有他在,使團在南梁也能順利許多,關鍵也是高澄不相信蕭衍能干出扣留使節這種不要臉面的事情。 其實高澄也想去看看江南人、物,可他的身份注定要么飲馬長江南岸,要么敗亡之后,或囚、或逃,才能走進建康城。 把溫子昇喚來,高澄告知道: “父王起意派遣使團南下與梁人議和,梁主素愛你的文采,鵬舉可愿為我往建康一行?” 話一出口,高澄就感覺各種怪異,六百年后,有一個岳鵬舉,反對議和,力主抗金。 而如今溫子昇頂著鵬舉的表字去議和,未免辱沒了鵬舉兩個字。 “仆并非能言善辯之士,唯恐誤了高王與世子的大事?!?/br> 溫子昇推辭道。 高澄卻不容他拒絕: “襄陽片石,遍傳江南,上至高門名士,下至販夫走卒,無一不盼能一睹鵬舉風采,此行非你不可?!?/br> 所謂襄陽片石,是當初高澄初見溫子昇,命他作《記襄陽破陳慶之》一文,于襄陽刻碑立石,記錄自己的文治武功。 文章傳至江南,被江南文士爭相傳頌,譽為襄陽片石,昆山片玉。 哪怕只是一塊石頭,因其所記載的文章,也能堪比美玉。 這件事情被高歡知道后,特意從晉陽派來信使,命溫子昇作文,紀念自己在韓陵以弱勝強,大破爾朱氏的豐功偉績,并同樣在韓陵山下刻碑立石,還美其名曰:韓陵片石。 這不要臉的模樣,兩父子是湊到一塊了。 見高澄態度堅決,溫子昇只能被動地欣然領命。 高澄又問道: “梁主問起江北人物,鵬舉應該如何言語?” 溫子昇當即奉承道: “江北多英雄,首推高王與世子?!?/br> 出乎溫子昇預料的是,高澄居然搖頭否定道: “父子兩代英雄,恐梁人疑慮,不愿與我和好?!?/br> 這下溫子昇可不敢自作聰明地貿然作答,而是詢問高澄道: “仆愚鈍,還請世子明示?!?/br> 高澄沉吟后,說道: “你且記住,但凡梁人問起江北人物,便要夸贊父王,旁人問及澄,你需要神色間帶上幾分輕視,卻不能作答。 “期間假作醉酒,與人密語:‘鮮卑小兒,仰仗其父得以身居高位,賢士輔佐才能稍建功勛。 “‘領軍征伐,軍務皆由慕容紹宗主持,安定地方,政事交由幕僚處置,高子惠卻竊以為己功。 “‘其人居功而傲慢,傲慢則無禮,無禮卻輕賢,封賞隨心,身側多有幸臣?!?/br> “‘如段韶、斛律光等輩,皆酒囊飯袋,以諂媚事人,卻得領大軍?!?/br> “‘僅是勸諫他親賢臣、遠小人,卻被他所厭,日漸疏遠,命為使者,遠派江南,只恨誤聽誤信,所投非人?!?/br> 這一番話聽得溫子昇兩股顫顫,伏拜道: “仆豈敢如此詆毀世子,還請世子三思,仆寧死也不愿辱及世子聲譽?!?/br> 高澄一把將溫子昇伏起,笑道: “自古使者交往敵國,都要宣揚君主之威,鵬舉盛贊父王,再暗貶于澄,梁人必然輕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