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好,你且在家中照顧母親,等候消息,三天內我自會安排妥當?!?/br> 高澄望著小男孩回去的身影,問向崔季舒: “這孩子叫什么名字?” 崔季舒連忙翻看名冊,然后答道: “徐騫?!?/br> 高澄仔細想了想,不是自己所了解的歷史人物。 但六歲的小孩能有這份見識,確實少見。 高澄對崔季舒道: “沒有子嗣的英烈,由你主持尋找嗣子,興建學舍之事我也交由你去cao辦,三天后,我要所有遺孤都在學舍就學?!?/br> 哪怕將來有人不愿意進學,要從軍征戰,多認幾個字也是好的。 崔季舒沒有猶豫,當即領命。 他與楊愔一樣,絕大部分時候都是很靠譜的,能力無需置疑。 高澄交代過后,便把這件事拋在腦后,只打算等學舍辦起了,再去視察。 經過宗圣里,寺內正在上演伎樂雜戲,人聲鼎沸,哪有半點佛門清凈的樣子。 高澄還要繼續慰問之旅,分發撫恤。 四處奔波,總算將四百親衛的撫恤盡數發放,不止視察了高隆之新建的數十座寺廟,沿途更見識到了洛陽佛學昌盛。 回到府中,高澄枕在爾朱英娥腿上,久久不能平靜。 建陽里,僅有民二千余戶,卻設有瓔珞、慈善、暉和、通覺、暉玄、宗圣、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十座廟宇,而洛陽城中合計共有二百二十里。 回憶起那婦人要將撫恤供奉寺廟,換取亡夫魂魄安寧,高澄覺得有些事不能再拖延下去。 北魏太武帝滅佛之后,原本一蹶不振的佛教,在北魏中后期得到迅猛發展。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到如今太昌二年(533年),短短四十年的時間,洛陽興建寺廟一千三百余所,僧尼不可計數。 據高澄所知,歷史上高歡遷都鄴城后,鄴城極盛時有寺廟四千余座,而等到北齊立國,全國僧尼總計兩百余萬,占到人口的十分之一。 這并不是時任營構大將軍,負責增筑鄴城的高隆之,一人的過錯。 但一想到未來會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不事生產,不納賦稅,這讓一貫精打細算,小家子氣的高澄血壓飆升,簡直快要腦溢血。 高澄也不在乎夜色已深,迫不及待地把高季式喚了過來,由他領著侍衛護送自己前往高隆之府上。 “世子深夜造訪莫非有大事發生?” 高隆之親自出府迎接,疑惑道。 “高侍中將有禍事,澄特來知會?!?/br> 高澄不急著進門,回答道。 高隆之臉色一變,他沉思許久,始終想不到自己做了什么錯事,于是開口詢問道: “還請世子細說?!?/br> “如今天下未定,多有兵事,欲興征伐,錢糧為重,高侍中受任營構監,卻將財物挪用,大肆興建廟宇,此事一旦被父王知曉,他又該如何作為? “縱使高侍中勞苦功高,父王也必須嚴懲侍中,否則人人效仿,哪還有錢糧供養大軍?!?/br> 第九十二章 方略 高澄一席話,驚得高隆之臉色大變。 他篤信佛教不假,但真與自己的前程相計較,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還請世子直言教我,今日之恩,隆之必不敢忘?!?/br> 高澄本來就是存了幫高隆之一把的心思,自從自己替高隆之出頭,崔季舒打了元寶炬三拳,他與高隆之的關系便越發密切。 爾朱英娥又從高乾、李元忠的手上救下高隆之家眷,更讓高隆之對高澄夫婦感恩戴德。 這位自己人必須要保,萬一高歡將高隆之撤了,換來一個劉貴,那才叫頭疼。 “這里可不是謀事的地方?!?/br> 站在府門外的高澄神情輕松地笑道,似乎早有計策。 高隆之對小高王的智略很有信心,見他成竹在胸的模樣,緊繃地心弦也放松下來: “還請世子隨我入府?!?/br> 兩人在府中商量許久,高澄這才告辭離開,被高隆之送出府門。 前頭有侍衛掌燈,高澄與高季式聊著正事,自己的身份注定了他不能如平家子弟一般孤身外出。 而原主遇刺的前車之鑒,也讓高澄在高歡起勢以后,便急于組建自己的衛隊,每次出行都要衛士相伴,護他周全。 襄陽城外,衛隊遭遇重創,增補人手已經迫在眉睫,高澄深思熟慮后,最終決定交由高季式在漢軍之中選拔四百人。 高季式也將在此事之后,卸任親信都督一職,往京畿軍中統領三千部眾。 親信都督的人選也要開始考慮,不止如此,孫搴、陳元康被先后調往晉陽,而楊愔又外放,替他控制東荊州。 身邊得力的幕僚只剩了崔季舒、趙彥深兩人,一人計短,眾人計長,老是自己一個人想辦法,高澄都快分不清自己是上位者,還是一名幕僚。 是時候擴充幕僚班底了,高澄將主意打到了叔父高琛的身上。 回到府中,高澄終于放了高季式回去歇息,自己也不去看三位美妾,徑直往書房獨坐。 ‘父王安好?母妃安好?澄安好。 ‘襄陽之戰后,澄日夜苦思,如何徹底杜絕部眾私自劫掠一事。 ‘多番走訪,澄認為士卒貧困才是劫掠頻發的根源,整頓軍紀,一味嚴刑峻法或可起一時之效,但終究不是長遠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