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1章
自己要是舉起了刀子,那下一次自己人敗了呢? 這條規矩是在崔昂當政的時候被壞了的。 但在江南,司軍超他們覺得還是可以與蕭誠達成這種默契的。 蕭誠勝利了,但并沒有遠竄他們,原本司軍超已經做好了去嶺南釣魚的準備了,但如今在江寧,仍然還有司軍超的一席之地,雖然不再是次輔了,但宮中但凡舉行一個什么宴會,他還是坐上賓,首輔蕭誠還時不時地派人來與他商量一下某些政策。 開拓團便是蕭誠給司軍超出的主意,然后由司軍超組織實施的。 像這樣的開拓團,西南一系早就干了兩年了。 在蕭誠率部北上的時候,這項開拓行動便開始實施。 蕭誠很清楚,當他們全部離開之后,安南之局必然會有反復。 所以,他讓西南那些豪紳們,組織了這樣的開拓團進入安南,不求他們能維持局面,只想讓他們把安南繼續攪亂,絕不能讓這個地方緩過氣來。當年黔州下的那些羈縻州土司酋長們,被蕭誠壓制了多年,現在蕭誠不但放開了他們,還授給了他們利劍,他們自然是興沖沖的帶著人便出發了。 對于蕭誠來說,又何嘗不是一舉兩得呢! 這些開拓團,有的發了大財,有的卻運氣不好,在與當地的斗爭之中失敗了,尸骨無存。 不過對于朝廷來說,并沒有什么影響,相反對于云貴兩廣這邊的地方治安,還更有好處。 今年,江南派系的人加入了。 與西南那些開拓團因為被蕭誠壓制多年而實力有限不同,江南這些開拓團可就財大氣粗了。 不過一年時間,這些開拓團便在外頭搶掠得了大量的財富。 這也是蕭誠說他們樂不思蜀的原因所在。 在江南,的確很賺錢,但不管他們勢力如何大,總也不寧遵守一定的規矩,因為彼此之間還有牽制。 現在他們踏出了國門,卻猝然發現,只要手里的刀子夠鋒利,那么規矩便不復存在。 江南派系的領頭者們,也覺得現在既然丟了權,但在另一個地方撿起錢來,也算是一個不錯的補償。 而往南的開拓團在賺到了大量的利益之后,原本做海上生意的那些人,便也意動了,于是一支支海上開拓團便也成立了起來。 只不過想走海路,所要付出的成本就大上很多了。 一般的家族還承擔不了。 而鄭家,作為這條道路之上的領頭者,也給了某些家族很多切實的真誠的幫助,使得這些家族順風順水地踏上了這條血雨腥風之路。 鄭家的開拓團利益根本點在倭國,而司家與徐家的聯合開拓團,如今正在爪哇肆虐呢! 蕭誠現在最需要的,便是穩定。 只消穩定了,朝廷制定的政策才能落到實處。 政策落到實處,才能產生實際的效果,才能讓國家一點一點的真正的富起來,才能讓兵馬一天比一天的強大起來。 大宋與現在的遼國相比,無疑只能算是一個小弟弟。 但只要小弟弟足夠堅挺,就像是一枚倒立在地上的鋒利的鐵釘,遼國這只龐大的天殘腳在踩下來的時候,就要認真地考慮會不會被鐵釘子將腳扎一個對穿。 蕭誠現要要做到的,便是這一點。 然后,才能談到北伐。 中國歷史之上有很多被吹噓的盛世,可即便是這些盛世,也是有著大批的人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的。 糧食,永遠都是不夠的。 有時候所謂的豐收,也不過是一隅之地而已。 放眼全境,眼下出產的糧食,還遠遠不足。 別看眼下江寧附近的數十個大倉里都裝得滿滿的,糧價也被壓回到了不到十文錢一斗,但在很多較遠的地方,照樣有人吃不起。 因為道路交通的原因,即便有糧,也運不過去,運過去了,價格也上漲到窮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程度。 窮山惡水出刁民。 吃都吃不飽了,要餓死了,不造反還能干什么呢? 所以糧食,一直便是蕭誠最為關注的點。 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改良更多的農作物,是朝廷的重中之重。 農為根本,無農不穩這些經驗,是歷朝歷代用鮮血和生命總結出來的經驗。 可是江南之地,因為絲紡織業的利潤太大,大量的農田被改成了桑田用來種植桑葉,養蠶紡絲織綢,這已經是不可更改的事實了。而江南缺糧又會推高整個大宋的糧價,所以蕭誠只能將把目光盯上兩湖,兩廣。 湖廣熟,天下足,蕭誠可是牢牢記著這幾句話呢! 只是眼下湖廣雖然已經在被大力開發了,但是距離他想要達到的湖廣熟,天下足這個目標,可還是天差地遠呢! 比起北方那些豪紳權貴們拼命地兼并土地導致大量農民失地不同,在這些地方,其實還有大量的土地沒有被開墾出來。 這些地方現在最缺的不是土地,而是人丁。 所以現在蕭誠在這些地方的土地政策就是,鼓勵大家開荒。 鼓勵有錢人家以大農莊的形式來占有這些土地。 大宋的農業稅,一直都很低。 十抽一而已。 到了蕭誠掌權時代,農業稅便以畝為單位給固定了下來。 一畝二十文的農業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