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理由很簡單,他怕自己猜錯了。 一錯,就完蛋了。 張超仔細地算了時間,至少還需要兩天,王俊才能率部退回到延安府,也才能前來支援自己,如此一來,自己在三川口就能緊持更長的時間。 而蘭四新退回到京兆府之后,也會不遺余力地摧促周邊部隊前來救援自己,再加上張誠去收攏周邊的小股部隊,只要自己還堅持上數天,一切便會好轉起來。 或者蕭定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做出假象引誘自己出擊。 蕭定用兵上的狡滑,張超已經是見識過了。 這位曾經被譽為大宋朝未來中流砥柱的年輕將領,的確是像狐貍一樣的狡滑,像老虎一樣的兇猛。 蕭定的確已經離開了。 他并不急于將眼前的這些宋軍一口吞下去,雖然眼下他們已經差不多算是氈板上的魚rou了。在他的眼中,不管是鄭雄的部隊,還是王俊的麾下,眼下顯然都要比張超手里的這些魚腩要厲害得多。 要是一口把張超這個超大號的魚餌給吞了下去,只怕鄭雄和張超便都要跑了。 所以聽到鄭雄率部回返,一路急奔向三川口方向,蕭定反而是大喜過望。他留下了辛漸,自己卻是帶著三千鐵鷂子,去抄鄭雄的后路了。 要是鄭雄不管不顧張超而是一門心思硬要拿下神堂堡,李義就算守住了神堂堡,其損失也必然是極其慘重。而蕭定挖空心思,想盡了一切辦法兵行險招,其目的就只有一個,盡量地減輕己方的損失。 他牢牢地記著蕭二郎蕭誠跟他討論過的一個問題。 即便是西軍在對宋或者遼的戰爭中,獲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但損耗也決然是西軍承受不起的。這是對方龐大的國力最直接的體現。哪怕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戰敗,但用不了多久,他們便可以將損失補充回來。 而西軍不能。 就像現在的大宋,全國在藉的丁口超過了五千萬,遼國也有二千萬丁。 而西軍呢,說起來地跨千里,地盤甚至比宋國還要來得大,但真真正正的地廣人稀,哪怕蕭定等一眾高層從最開始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不停地吞并甚至于擄掠,但到現在為止,仍然只有三百萬丁。 巨大的人口基數差距,就決定了雙方在人力之上無法彌補的差距。 而且蕭定必須還要關切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的核心部眾仍然還是宋人。而到了現在,這個問題大概可以擴大到抱括漢人。當雷德進鄭吉鴻在進攻西域的時候,發現了大批量的唐時遷移過去的漢人族群,便讓蕭定喜出望外。 這些生活在異域的漢人可不像眼下的宋人,一代代必須要戰斗才能生存下來的這些漢人,保持了彪悍的性格與好戰的性子。而宋人,在數代的和平和富裕的日子中,卻是養成了很是綿軟的性子。這也是為什么大宋邊軍在與內地禁軍的戰斗力之上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 別看現在西軍之中高層漢人占著更大的比例,有著明顯的優勢,但在基層軍官之中,卻是黨項人占據著大多數,這可是一個不小的隱憂。蕭定或者還沒有注意到,但張元這樣的人,卻不可能不考慮。 要是到時候真讓黨項部族反客為主,那可不成一個笑話了嗎? 蕭定必須要獲勝,而且還要盡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實力,這是一個矛盾的命題。 不是蕭定不想以堂堂之師橫推豎碾,而是實力不允許。 這樣的戰斗,或者更穩當,即便不勝,也不可能大敗。 但對于蕭定的西軍來說,它就是一劑慢性毒藥。 蕭定便只能冒險,一次又一次地行走在懸崖的邊沿。 就像正在進行的這場事關生死存亡的大戰一般。 要是那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整個西軍說不定便會發生連鎖的不良反應,最終把他們徹底摧垮。 好在到現在為止,依仗著西軍強悍的戰斗力,無以倫比的行動力,一切都還在掌控之中。 而打贏了對張超的這場戰爭,擊垮了宋朝好不容易再度拼湊起來的這十幾萬大軍,然后回過身去再去對付遼人。 只要同時打贏了宋遼兩個巨人聯合起來的這一場圍剿,西軍才算會真正贏來喘息之機。 用張元的話來說,一旦耶律俊登上遼國皇帝寶座,必然會把目光投向一統天下的這個宏偉的目標,這個契丹人受漢學影響太深,骨子里銘刻著要成為一個大一統帝國皇帝的執著。 真走到了這一步,那西軍就會成為香餑餑,偏向誰,誰就會大占優勢。 當然,對于西軍來說,自然是誰弱就去幫誰。 如此,才是西軍的生存之道。 真要讓遼或者宋一統了天下,西軍還能獨存嗎?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這句話,適用于每一個英雄或者梟雄。 鄭雄在洛水之畔,遇到了蕭定先前安排下來的阻截部隊。 金湯城和德靖寨兩個軍寨,兵馬不算太多,但卻牢牢地卡住了鄭雄渡洛水的渡口,鄭雄想要以最快的速度趕往三川口,這就是一個他無法繞過去的地方。 鄭雄強渡洛水。 兩條連夜架起來的浮橋,無數簡易的木筏子,烏泱烏泱地向著對面競渡而去。 在金湯場與德靖寨的西軍數量并不多,兩處都只有一千人,鄭雄就是覷準了這一點,來了一個全面開花,你這點子人手,必然就是顧頭不顧腚,顧東不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