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1章
“那么吳太史,我們可否對其進行采樣?” 巫女呼又問。 這倒給吳良提了個醒,他也想進一步對這株植物進行研究,不過受到時間的限制,他又不可能浪費太多的時間細細觀察這株植物的生長習性與特性。 目前最好的方式便是移植或是采樣,以待離開這里之后再慢慢研究。 而移植顯然不太現實。 從這株植物的根須蔓延情況來看,他根本就不可能將其連根拔起,若是強行施為,必定會損壞大部分根須,如此移植的存活率便會變得很低。 除此之外還需要關注的是這株植物特殊的生長環境。 它生長在這樣的玉石之中,應該也會依賴玉石提供的穩定且持續的低溫環境,而吳良若是將它移植出去,只怕很難為它提供相似的生長環境,這也令移植的成功率直線下降。 這是一株極為稀奇的植物,甚至可能是天底下的唯一一株,吳良可不想因為自己的私心將其害死。 所以最現實的做法只能是采樣。 “我先瞧瞧?!?/br> 吳良又湊近了一些細細觀察這株植物莖部的剝離痕跡。 那地方就像是蔥或是蘆薈一般形成了許多層干枯的葉片組織,并且上面都能看出斷開的切口,即是說剝下幾片葉子乃是常規cao作,并不會對它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不過吳良依舊沒有輕舉妄動,只是凝神對巫女呼說道:“應該可以采樣,不過我們現在對它還一無所知,我覺得我們應該先繼續查探這個地方,若是能夠發現一些與之相關的事物,又或是找到一些前人留下的線索,或許能夠多一些對它的了解,屆時再做出決定亦是不遲,免得做了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情?!?/br> 吳良如此決定可不僅僅是會不會對這株植物造成什么不可挽回的損害,其實也是在保護自己。 畢竟這玩意極有可能就是傳說中可“令人死而復生”的“養神芝”,而“養神芝”那“令人死而復生”的神奇功效卻還充滿了詭異之處,尤其是最后被其復活的尸首最后都會化作不知好壞的黑土……基于這些目前還沒有任何定論的疑點,吳良認為不應該輕易與它進行接觸、更不應該輕易采樣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吳太史言之有理?!?/br> 巫女呼聞言倒也并未發表任何異議。 …… 于是兩人暫時放過這株疑似“養神芝”的植物,繼續在地宮中探查。 結果再繞過前方不遠處的一座遮擋視線的小玉山,吳良立刻便發現了一些不屬于這個地方的東西。 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口一看就很有年頭的木頭箱子。 這個木頭箱子并不大,長大約有半米,寬則只有二十公分左右,高也就在三十公分的樣子,外面還涂了一層黑漆加以裝飾,并且在箱蓋處還鉚上了可以用來上鎖的青銅部件。 不過此刻這青銅部件的蓋子處于打開狀態。 放在里面的東西完全呈現在吳良面前。 那里面擺放著幾卷簡牘,簡牘的擺放狀態十分凌亂,其中有兩卷被攤開胡亂扔在旁邊,一眼便能夠看到簡牘上面的墨跡。 而在這幾卷簡牘之下,則應該是人穿的衣物。 衣物以灰色為主色調,暫時看不出樣式,卻可以看出這些衣物也是胡亂扔在箱子里面,看起來像是被人暴力翻過的狀態。 距離這口木頭箱子不遠的地方,則擺放著一個竹篾編造而成的背簍。 背簍倒在地上,捆在上面的麻繩依舊保存完好,只是背簍里面卻是空無一物,不知道里面曾經裝過什么東西。 除此之外。 吳良還在木頭箱子與背簍的附近發現了一個用石頭壘出來的一個圓形的小坑,小坑里面沉積了一層厚厚的灰色粉末,而那些石頭的表面亦是留有一層已經蒙上了灰塵的黑色痕跡。 那可能是個火坑。 因為吳良還在火坑的旁邊看到了一片明顯要比其他地方光滑的區域,感覺就像是打上了一層包漿,那極有可能是有人較長時間坐在或是躺在火坑旁邊取暖留下的痕跡。 畢竟這地方與外面的那些石室不同,與郁洲山上的田橫宅邸也不同,那些石室與宅邸的溫度雖然低,但其實也就比外部溫度低了幾度,若非比較低端的天氣,應該還到不了需要生火取暖的程度,甚至在大艷陽天中,還可以算得上是個頗為舒適的避暑勝地,舒適程度堪比后世盛夏時節的空調房。 而在這個地宮之中。 如果像吳良與巫女呼一樣只是臨時進來探查一番尚且好說,但若要長久在這里居住,若是不生個火取暖,身子只怕很難抗住。 看到眼前的情景。 尤其是看到木箱中的那幾卷簡牘,吳良立刻精神一振。 在任何一名考古工作者眼中,文獻資料都是遠勝于任何金玉文物的瑰寶,因為金玉文物雖然價值很高但卻未必能夠解開歷史真相,而文獻資料卻有可能提供一切解開歷史真相的線索。 不過他習慣將好東西留在最后享用,因此并未第一時間去查看木箱中的簡牘,而是率先來到了那個背簍跟前細細查探。 那個背簍乍一看起來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吳良也無法通過背簍的編造方式與新舊程度來判斷其所處的時代,因此他的查探重點并不在背簍本身,而是重點關注編造背簍的竹片之間的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