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3章
見此狀況,眾人自是立刻緊張起來,紛紛將兵器握在手中小心防范。 這樣一處秘境根本不可能有外人進入,可這油燈卻又需要人來點燃,這無疑令眾人對這處秘境產生了懷疑,擔心可能遭遇未曾想過的敵襲。 然而嚴陸卻并未有意外的表現,而是極為淡定的對眾人下令道:“不必慌亂,先將竹筏靠岸再說?!?/br> “可是嚴公,此處恐怕不簡單吶,輕易靠岸是不是有些……” 有人還是有些猶豫,忍不住勸道。 “照做便是?!?/br> 許是為了令眾人安心一些,嚴陸此刻總算向眾人透露出了一點消息,“這些油燈所用的燈油乃是‘泉先膏’,‘泉先膏’可燃燒千萬年而不息,用它作為燃料制作的油燈,便是永不熄滅的長明燈?!?/br> “泉先膏?” 眾兵士顯然沒聽過這種東西,一個個面露疑惑之色。 吳良也是反應了一下才明白嚴陸說的究竟是什么東西,這其實便是后世盜墓中提到過的一種叫做“鮫人燈”的長明燈,傳說秦始皇陵中就用了這樣的長明燈。 而“泉先”便是后世人們所說的“鮫人”。 這個名字亦是經歷了歷史的演化。 在先秦時期的古籍中,比如《山海經》便是使用“泉先”這個稱呼。 后來到了晉朝之后的古籍中,才開始有了“泉客”與“鮫人”一類較為通俗的說法。 因此現在嚴陸將“鮫人”說做“泉先”并沒有問題,只是對于一般人而言,這種說法比較拗口與生疏罷了。 “那這油燈豈不就是難得一見的珍寶?” 一名兵士率先反應了過來,而后便一臉驚喜的叫道。 “莫要望了我的話,沒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輕易觸碰這里的一草一木,否則休怪我無情!” 嚴陸再次沉聲警告了一遍,見沒有人再說話,才又下令道,“靠岸?!?/br> “諾?!?/br> 兵士們連忙照做。 而吳良卻是已經開始觀察這條暗河的源頭。 那時一個正對著這條暗河的石臺,石臺顯然是人工修建而成,除了使用方正的磚石累積之外,三個出水口還被雕刻成了龍頭的模樣。 雖然這三個龍頭看起來并不算精美,但卻給人一種十分威嚴的感覺。 方才他們在洞xue內聽到的水聲,正是從這三個出水口而來。 除此之外。 在這個出水口上面的方臺上面,則還端端正正的放置著一個磨盤大小的大鼓。 第五百八十四章 四岳 那是一個木制的大鼓。 大鼓的鼓面還十分完好,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任何破損,就是不知道能否經受得住敲擊。 而相比較這面大鼓,支撐大鼓的鼓架造型要更加華麗,遠看過去應該是幾條盤踞在一起的神龍,龍頭的造型與石臺之下的幾個出水口有些相似。 “欲諫之鼓么?” 結合此前見過的“誹謗之木”,吳良心中暗自猜測。 “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br> 任何熟知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句話,而后世歷朝歷代的皇帝也都在利用“欲諫之鼓”與“誹謗之木”粉飾太平,表示愿意虛心納諫。 “華表”就不必再復述了。 后世歷朝歷代衙門門前都有的“鳴冤之鼓”便是“欲諫之鼓”的演化之物。 而隨著“欲諫之鼓”逐漸演化為“鳴冤之鼓”,它本來的用途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原來這鼓是用來“欲諫”的,后來已經變成了“鳴冤”,光聽名字就知道擊鼓的人有多無奈。 而且不知何時起,朝廷還頒布了這樣一條荒唐的法令:但凡敲響“鳴冤之鼓”的人,首先要挨上一頓板子,如此才可證明所言非虛,案件才會被受理。 并且這條法令一直延續到清末時期…… 由此可見那些統治階級究竟有多虛偽,吳良私以為,擺出這么一面鼓表示愿為百姓申冤,卻又要鳴冤的人先挨上一頓證明誠意,這簡直就是又當又立,與那高高掛起的“意見箱”真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叫人不得不佩服統治階級的無窮智慧。 因此吳良覺得這“鳴冤之鼓”還不如直接叫做“勸退之鼓”算了,大家直接一點不行么,何必猜來猜去顧及面皮? 當然。 吳良更不會將“鳴冤之鼓”與“欲諫之鼓”劃上一個等號,甚至感情上都不愿承認“鳴冤之鼓”是“欲諫之鼓”的演化之物,因為它根本不配。 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 吳良推測此物便是“欲諫之鼓”主要還是因為鼓架上雕刻出的神龍形象。 此前便提到過,相關堯帝乃是目前與神龍結合產下的龍子,因此堯帝便是龍的傳人,在這之后的數千年,龍便一直都是華夏的圖騰,哪怕到了后世也從未發生過改變。 而基于龍圖騰的特殊意義,再加上這處秘境只能修建于吳良現在所在的漢朝以前,因此這面大鼓便只能是“欲諫之鼓”。 “走啊,動作快點!” 正當吳良觀察此處環境的時候,身后傳來了一名兵士不耐的催促。 竹筏已經??吭诹税哆?,有不少兵士已經提前上到了遍布鵝卵石的河岸上,吳良算是動作比較慢的,還擋了那名兵士的道,也難怪那名兵士出聲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