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只可惜后世考古界暫時還并未發現存于這個時期的具有代表意義的重要文物,也并未發現存在于這一時期的文獻與文明遺址,就算發現了一些有關“唐虞之際”的只言片語,最早也就只能追溯到春秋時期的文獻之中。 剩下的都是一些玄之又玄的民間傳說,人們只當做神話傳說的傳說,無法當做考古證據。 吳良此前還仔細思索過“唐虞之際”的問題。 他做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假設有關“唐虞之際”的神話傳說都是真實存在過的,那便是一個巫術繁衍到了后世人們難以想象的時代,而后世在天朝出現的方術,極有可能便傳自那樣的上古時代,后來漸漸因為某些不為人知的原因逐漸失傳,逐漸沒落了。 這有點類似于后世一些中幻想出來的“上古文明”,以前吳良認為這個假設就是他個人的一個假設,不能當真。 但現在,吳良覺得有必要重新論證一下。 于吉的“堪輿之術”,他的“厭劾之術”與“控水能力”,還有楊萬里因禍得福得到的“縮骨之術”…… 這些都是普通人基本接觸不到的東西。 但他們卻是的的確確的掌握了,并且還是通過一種科學無法解釋的奇異方式,像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傳承。 這些便都應該囊括在“巫”的“巫術”之中! 而在考古界發現的甲骨文中,“巫”由兩個交叉的“壬”字組合而成,“壬”字上下一橫分別代表天與地,中間一豎是表示貫通天地,能溝通天地的人,在上古非巫莫屬,而兩個“壬”字交叉在一起,又有溝通天地四方之意。 這便已經給“巫術”下了一個定義,“巫”乃是介于人與神之間的特殊存在。 用后世游戲中出現的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那就是“半神”。 當然。 吳良等人肯定算不得“巫”,他們最多只能算是運氣逆天傳承了一兩個“巫術”的人。 若假設“上古虞朝”與“上古唐朝”的傳說是真實存在的,那些傳說中驚天動地的神話人物是“巫”,他們則依舊渺小的似螻蟻一般,不值一提。 “對了,亞辛先生,你可知道中原的虞朝與唐朝?” 想著這些,吳良忽然對亞辛問道。 他倒不擔心亞辛將上古唐朝誤會成幾百年后的唐朝,那還是沒影的事呢。 而亞辛最開始生活的年代應該就是“上古虞朝”與“夏朝”的換代之際,雖然此處位于西域,距離中原路途遙遠,那時候還都是比較原始的部落制,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曾離開過自己的部落,信息傳播亦是極為閉塞,但這并不妨礙吳良試著問上一句。 畢竟在那之后,亞辛憑借“不死之身”游歷了很多地方,或許曾見過一些不為世人所見的事情,聽過一些早已失傳的傳說。 何況他本身也可以算作是“巫術”的親歷者。 若非“賽日”部落的祭祀只身前往昆侖山求來了“太陽墓”祭壇的修建方法與獻祭儀式,他又怎會獲得如此奇異的人生。 此事便不得不讓人懷疑,“上古”時代究竟還存在著怎樣令人震撼的事物。 “倒是有所耳聞,不過也僅僅是聽說一些傳聞……” 亞辛沉吟了片刻,有些不太肯定的說道,說到這里,他忽然又想起了什么,接著又補充道,“對了,印象中大約……大約在距今差不多2000年前吧,我曾向東游歷到過如今的并州,見過一片古宅遺跡,當時那地方還叫做北唐,當地人說那片古城遺跡便是‘上古唐朝’最初的國都,后來‘上古唐朝’遷都去了旁的地方,從那之后便徹底荒廢了,也不知道這么多年過去,那片遺跡還在不在?!?/br> “北唐?” 聽到這個名字,吳良有些耳熟,卻又怎么都想不起來究竟是哪里。 “應該是如今并州太原郡的晉陽城一帶,不過自打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命人修建了長城之后路便不好走了,因此我已經許多年沒有去過中原,也說不好了?!?/br> 亞辛頗為耐心的說道。 “原來如此?!?/br> 吳良恍然大悟。 “晉陽城”其實就是后世的山西太原。 不過據吳良所知,東漢時期晉陽城的確切位置應該是后世太原市的西南一帶。 此地在戰國時期曾是趙國的國都,在五代十國時期是北漢的國都。 后來宋朝滅了北漢,宋太宗認為晉陽有王氣,因為五代十國大都在山西發跡,晉陽城是并州都城,所以先放火燒城,據說這把火一連燒了三年,然后掘河灌城,晉陽城徹底被毀,當時死亡的包括晉陽城里來不及撤退的老弱病殘。 而因為這些歷史,后世囊括了晉陽一帶的太原市也被稱作九朝古都,擁有“龍城”之美譽。 第四百六十九章 甄宓之死 說起這“上古唐朝”的國都遺址,吳良自是頗感興趣。 后世除了“上古唐朝”與“帝堯”時期的民間神話傳說和一些古籍中無法考證的只言片語之外,并未發現這個時期的相關文物與遺址,因此有關“唐虞之際”的一切說法都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能夠支撐。 不過亞辛既然提到了“北唐”這么一個地方,并且言明此處在大約兩千年前的時候,的確存在過一處都城遺址。 那么吳良便覺得很有必要親自前去實地考察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