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當然。 僅憑“厭劾”二字并不能讓吳良直接猜測出那個木盒里所裝的東西,一切還要等打開盒子之后查看再說。 至于“金剛鉆”。 據吳良所知,那就是一種工具了。 天朝有句老話叫做:“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br> 這里說的便是一種瓷器匠人比較常用的工具。 明朝的李時珍研究金剛石時發現,這種堅硬的寶石不但可切割玉石,還能在玉器或瓷器上鉆眼,于是就稱它“金剛鉆”。 而瓷器匠人通常要在修復瓷器的時候,往往需要在又脆又硬的瓷器上面鉆孔,玉器也是如此,于是民間也就傳出了那句老話。 不過這句老話肯定是現在就已經出現的,更不可能出現在春秋時期,春秋時期連瓷器都還沒有,有的只是陶器,哪來的什么“瓷器活”,并且春秋時期天朝似乎也沒有發現并且使用“金剛石”這種東西…… 所以。 吳良有理由懷疑這上面寫的“金剛鉆”三字,指的根本就不是他所知道的那種“金剛鉆”,而是一種就連他也未必能夠理解的東西。 不用這依舊沒有影響到吳良對寫有“如晤”二字的那個木盒的興趣。 “不好說?!?/br> 吳良搖了搖頭,將手伸入暗格之中,優先將寫有“如晤”二字的木盒拿了出來。 入手略微有些壓手,看來里面裝的不是小東西。 吳良仔細端詳著木盒,這個木盒上面并沒有什么鎖具,除了兩個小小的青銅合頁之外,看起來只是一個十分普通的木盒,不像是用來存放什么貴重物品的樣子。 迎著眾人好奇的目光。 吳良終于輕輕的掀開了木盒的蓋子。 木盒里面也沒有精美的內襯,只有一卷看起來保存還相當完好的簡牘,甚至連捆扎簡牘的麻繩還沒有斷開,只是略微有些泛黃而已。 “這是……” 眾人目不轉睛的盯著木盒內的簡牘。 受到吳良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現在對于墓中這種帶有文字記載的東西也是多了不少興趣,最起碼還能夠從中看到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與秘密,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當然,如果墓中還有大量的黃金與珍寶可以予取予求,那就更美妙了。 “于吉,你先查看一下這里面記錄的東西,解讀一下其中的內容?!?/br> 吳良又仔細檢查了一下,發現這個木盒之中確實只有這樣一卷簡牘,于是便站起身來連同木盒一起交給早已望眼欲穿的于吉。 當然不是吳良完全看不懂這些古齊文字。 他好歹也是考古學碩士,若他愿意,只要蹲下來一個字一個字的去辨認,至少也能夠理解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內容。 但若是讓已經研讀過《齊史》的于吉去看,肯定要效率上不少,能夠節省許多時間。 現在困在這種地方。 他們的時間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充裕。 “好嘞!” 于吉自是求之不得,連忙喜滋滋的接了過去,而后坐在地上小心攤開簡牘開始閱讀。 …… 這期間吳良自然也沒閑著。 他有依次將寫有“厭劾”與“金剛鉆”的兩個木盒從暗格中取出小心查看。 這兩個木盒同樣沒有上鎖,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待將其打開之后,里面存放的同樣是保存相當完好的簡牘。 只不過這兩個木盒略大一些,其中的簡牘也都變成了兩卷。 并且在簡牘的外側,還分別標注了“上”“下”的字樣,以此來對其進行分卷,方便后人按照正確的順序進行閱讀。 吳良又仔細檢查了一番,這里面也是沒有其他的物件。 而此時此刻,暗格之中也只剩下了那個封閉完好的橢圓形陶罐。 在查看過這些簡牘,尤其是在于吉將那個“如晤”木盒中的簡牘解讀出來之前,吳良并不打算立刻將這個橢圓形的陶罐取出來,更沒有貿然將其打開的意思。 他總覺得“如晤”里面包含著一些十分重要的信息,起碼應該給墓主人一個自述的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公子,可需我們幫把手?” 楊萬里還道吳良是因為端不出那個陶罐,因此才沒有下手,連忙湊過來問道。 這方面楊萬里與典韋就略有些不同了。 典韋從來不會揣測吳良的意思,又或者說就算揣測了也絕不會貿然開口詢問,只要是在沒有涉及到吳良安危的情況之下,他都只是默默的站在一旁守護,除非吳良提出要求。 這樣或許會顯得有些沒眼力勁兒,但卻絕對令人省心,令人安心。 而楊萬里則要略微圓滑一些,這與他此前的職責不無關系,若是不夠圓滑肯定是沒辦法去做情報工作的。 總之兩個人算是各有特色吧,只要用對了地方,都是瓬人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 “不必?!?/br> 吳良搖了搖頭,回頭看向于吉。 于吉仍在專心致志的解讀“如晤”中的文字,看他的表情卻是越看越是精彩,仿佛已經發現了什么不得了的東西。 見此狀況,吳良也并未出言打擾。 就那么一卷簡牘而已,再給他一點時間便能夠全部解讀完畢,不如等他看完了再全部翻譯出來,也不急這一時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