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幕 林肯當選以及意識形態的斗爭
《驚奇故事》、《范特西》、《狂想》。 這三本虛構故事雜志,開始在美國的北方鋪貨。 在這之前,美國也并非沒有小說,但是那些小說都是在報紙上刊登。沒有固定的刊登時間,也沒有固定的版面,看完就沒了。 而這三款雜志,則以固定的頁數,固定的時間,出現在市場上。 漸漸地培養出了一群穩定的讀者。 并且,《驚奇故事》、《范特西》、《狂想》,這三本雜志,也開始漸漸有了自己與其它兩本雜志不同的地方。 《驚奇故事》開始漸漸偏的懸疑詭異,《范特西》則開始偏奇幻,《狂想》雖然依舊是科幻,但是硬科幻的內容也在逐步減少,聚焦的目標更多的是人本身。 當然了,這三本雜志的銷量從一萬冊到十萬冊的銷量增長,固然值得慶賀。 但是,卻沒有另外一件事情值得慶祝! 就是林肯當選美國總統! 美國的人均壽命,在它同時代的時期,永遠都不是頂尖的。 當選的林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不是一個年輕人了。 但是,正是因為他的成熟穩重,因為道格的推波助瀾,不光在民選階段他遙遙領先,就是在最后的利益交換,他也與絕大多數的利益團體達成了妥協和一致,最終得到了美國總統的位置。 道格也因此離開紐黑文這座城市,前往美國聯邦政府的所在地華盛(和諧)頓哥倫比亞特區。 雖然,在夏日的時節看起來,這里一片綠瑩瑩,不光有藍天白云,還有河流穿過。 但是,這里卻絕不像是一個國家的首府。 為什么呢? 因為這里人太少了。 哪怕算上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看上去大概也就是一個小鎮的規模,常住人口可能都不會超過二十萬。 但這就是美國的首都。 從紐約剝離出來的美國首都。 林肯的當選,林肯的上任,以及上一任總統的卸任。 讓這個在平常時候,幾乎只有政以及相關企業的小鎮有了變化與活力。 各種各樣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感到這個小鎮。 一時之間,這里的酒店都住滿了人。 道格雖然在華盛頓有自己的房子,但是他卻沒有去住,而是與其他人一樣,擠在酒店里。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現在能夠來到華盛頓的人,都是“自己人”。 都是支持林肯這一派別的人。 至于支持其它候選人的人,只能愿賭服輸,謀求在下一次總統大選的時候翻盤了。 而現在,這些“自己人”聚在一起,除了恭喜林肯當選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意思。 就是等待著分潤自己將取得的利益。 任何一個總統的當選,從來都不是這一個人的事情。 而是一次又一次不折不扣的路線斗爭。 路線斗爭勝利了,勝利者當然要分享勝利的果實。 當然了,對于不同的人來說,他們所需要的利益是不一樣的。 就像是對于道格來說,讓他擔任林肯的內閣成員,他就絕對不會去做。 但是,這種他看不上的位置,卻有無數的人在爭搶。 至于道格最期望得到的,當然就是“央行”了。 但是,在目前這個狀態下,但卻不是能夠馬上就能擁有的。 因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的經濟雖然穩重向差,在緩緩地收窄,但是卻沒有什么理由,將貨幣發行權壟斷的央行的手中。 更別提,這個央行并非是一個政府組織,而是由道格掌控的組織。 道格也知道這一點,因此他不像是其他人那樣猴急。 他每天在華府的生活,就是與一位又一位行業翹楚進行溝通和交流。 哪怕現在沒有用,未來也會有合作的地方。 而道格,則因為他擁有的美國銀行,以及美國報業集團,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受到各種意義上的優待。 因為,在這一次林肯的選舉中,他們已經看到了這兩個組織蘊含的巨大力量。 資金與輿論。 這是兩樣擁有巨大力量的武器。 而道格克萊登卻都擁有。 原本,那些閉塞的城鎮,可能并不會知道總統選舉,以及總統換屆的事情。 哪怕在投票當天,也寥寥無人。 但是,經過了美國報業集團的宣傳。 這些原本的空白區域,已經成為了支持林肯的區域。 林肯獲得的大量支持,就來自于這些曾經被忽視的地方。 而這些地方的人,對于總統的選舉意義,甚至也不是很明確。 他們只知道,林肯是一個優秀的人,選這樣一個優秀的人,總比選其它根本聽都沒有聽說過的人要靠譜。 他們在這樣想的時候還沒有注意,他們已經成為了美國報業集團的廣告戶。 或許有人對于廣告的效果,就是期望這一秒看完廣告,下一刻就進行購買。 但是,更多的時候,廣告的作用僅僅是讓你知道有這樣一個東西,在你面對同類商品的時候,讓你更傾向于購買上了廣告的商品。 而在這一次的總統選舉當中,林肯就是被廣而告之的商品。 最關鍵的是,鋪天蓋地對于林肯的宣傳,卻沒有引起太大的反感。 為什么呢? 因為,針對于林肯的廣告,是以故事為核心。 而這些小故事小雞湯的核心,則是某種程度上的“政治正確”。 是一些人們普遍渴望的美好品質。 例如,林肯已經第十次競選總統了,因此他擁有百折不撓的優秀品質。 又例如,林肯的心地又是如何善良,他在最困頓的時候,幫助了多少需要幫助的人。 不管是誰,內心都有一些柔軟的地方。 對于一些雖然自己做不到,但是卻希望自己有的優秀品質,他們總是想要擁有。 而林肯,就被道格塑造成了這樣一個優秀品質的集合體。 只要在美國報業集團覆蓋的地方,就沒有人能夠戰勝林肯。 當然了,這主要是北方的情況。 南方相對來說,就比較微妙了。 美國報業集團和美國銀行,在那里的業務拓展,就像是其它的所有北方產業一樣,都是舉步維艱,萬分困難。 為什么會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 就是因為美國的北方,不是美國南方的主要貿易對象。 南方的主要貿易對象是英帝國。 因此,英國的巴林銀行,是南方奴隸主們最喜歡的銀行。 因此,美國的風俗習慣,在這里廣受歡迎。 就連報紙,這里的人更喜歡閱讀的也是漂洋過海不知多久,早就已經失去了時效性的英國報紙。 而不是所謂的美國報業集團的報紙。 唯一可能還會有一點點滲透的。 也就只有,《驚奇故事》、《范特西》、《狂想》,這三本雜志了。 不過,這三本雜志,雖然在南方的年輕人中間流傳,但是當他們長輩看到的時候,卻是會毫不猶豫的撕毀。 為什么呢? 因為里面有一些東西,在長輩們看來實在是太危險了。 其中,最危險的就是所謂的機器人解放。 自《狂想》上一篇受人類奴役的機器人,開始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的故事開始,機器人造反人類的題材,就成為了風行的題材。 而這種題材,對于南方的年輕人來說,有勁兒,刺激,就像是在腦內做過山車一樣爽。 但是對于南方的成年人來說,這卻是一次可怕的文化入侵。 因為,南方立足的根本就是種植園制度。 而在軋棉機發明后,種植棉花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在田地里摘棉朵了。 那些摘棉朵的人是誰? 是黑人。 他們是什么身份? 他們是奴隸身份。 他們就像是書中的機器人一樣,不享受人的待遇,坐著某種重復性的工作,由生到死。 這可惡的美國報業集團,就是在影射! 但是,有時候事情就是這么奇怪。 每當成年人們想要封禁什么,什么東西就越會流傳。 甚至,連續多原本對于《驚奇故事》、《范特西》、《狂想》不感興趣的孩子,也因為家長的激烈反應,而對這些故事產生了興趣。 而虛構故事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被相對輕易的模仿和學習。 因此,雜志雖然沒有了,但是卻出現了口口相傳的故事。 這些故事無一例外,都充滿了暴力和血腥,充滿了一個群體對于另一個群體的暴力對抗。 因為,只有這些粗暴而淺顯的東西,才能滿足年輕人的旺盛的欲望。 而他們幻想的模板,基于的就是機器人的反抗大戰。 雖然,他們也不知道機器人是什么。 大概,也許,就和軋棉機差不多吧。 嗯……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對于機器人的理解和幻想,非常的新浪潮…… 而他們在創作幻想作品的時候,又會以現實當中身邊的事情作為參考。 就在這不斷的創作當中,這些原本膚淺的孩子們,遇到了一個問題。 什么問題呢? 就是。 我們是不是就是故事當中的反派。 而那些造反的機器人,究竟是軋棉機還是黑人。 他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開始迷惑,開始迷惘。 無論是虛構寫作還是非虛構寫作,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都是從人類的真實體驗作為出發,創作出來的故事。 因此,不管是什么類型的作品,最終終將反應現實。 哪怕是野獸與美女的故事,吸血鬼城堡的故事,也都是在反應現實。 前者代表著相比于美女,更像是野獸一樣的普通人,對于美女的渴望。 后者則是普通的民眾,對于舊歐洲的貴族的向往和害怕。 不過,當故事的創作者發現野獸不可能擁有美女的時候,野獸就變成了王子。 當人們既畏懼吸血鬼,又渴望變成他們的時候,就出現了奇怪的吸血鬼類型文學。 前者是對于自身身份的控訴,是對于現實的妥協。 而后者,毫無疑問,也是在反應現實。 反映著,想要成為“人上人”,就要變成吸血鬼。 當然了,那些創作者們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究竟表達了什么。 因為,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感想,做出決定和抉擇。 道格也是偶然之間,才知道發生在南方的故事。 他覺得這是一個機會。 因此,他開始有意識的引導《驚奇故事》、《范特西》、《狂想》的內容。 讓這些虛構的東西,影響南方的年青一代,讓他們開始質疑自己。 不過,任何事情,都是兩面性的。 北方的幻想故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偏了許多南方孩子的世界觀。 但是,卻也有南方的年輕人發起了反擊。 他們雖然也是在寫機器人的題材。 但是,他們的主旨確實,只有人類才是真的人,機器人無論如何只是機器人。 而這,就像是膚色一樣,是天生的就,是不可改變的。 因此,面對機器人的暴動,就要以更加殘暴的手段鎮壓回去。 而這樣的故事當中,毫無疑問也充滿著血與暴力。 與《驚奇故事》、《范特西》、《狂想》三劍里的故事一樣,有著吸引人看的“低俗點”。 而這樣的世界觀,毫無疑問,更符合美國南部青年們的認知。 他們看這種故事,只會加強對自身所在環境的認同。 而美國南部并非都是粗莽的漢子。 他們發現了這一點,也開始從英國進口專門的印刷機器,開始印刷這種故事。 一場有關于意識形態的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不過,除了極少部分人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 甚至,還覺得這是一場戰爭,就是在開玩笑。 為什么呢? 因為,不過是一些胡亂編造的文字而已。 難道你們想從幻想當中看到現實? 你們是不是腦子有??? 而這,這成為了許多年輕閱讀者們的武器。 他們想要看的,永遠是那些不讓看的。 并且,他們不認為自己會被這些不讓看的東西影響。 因為,那只不過是一些虛擬東西。 他們只是單純的喜歡而已。 什么? 你不讓我們喜歡? 那是你們不懂! 當然了,對于這樣的熊孩子,打一頓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