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戴森球狂想
書迷正在閱讀:每天都想終結Alpha發小、偏刃、出柜后我撿了個死對頭、出道吧,帽子架、玄武炎黃紀、遲一分心動、末日之無上王座、道觀被拆后、夜燈、重生之皇后升職記
“走吧,去無線充電那邊看看?!苯h上車之后吩咐道。 “好的,江總?!鼻芭鸥瘪{駛的武宮點點頭,然后沉默地用意念在dt3上吩咐了幾句。 整個車隊緩緩開動,離開了研究所。 江遠在dt3中連入了無線充電項目組的數據庫,查看了一下最新的進展,確實很不理想。 說起來,超遠距離無線輸電進度慢還真不怪這些研究人員,因為江遠對‘2036年ipr2.0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方案’的輸電距離進行了三次定向升級才達到目的。 科技定向進化推演的未來科技時間是隨機分布在1~100年之間,第一次進化只得到了2058年的無線充電技術方案,距離只有18公里大氣層至少高達300公里以上這達不到要求。 太空光電藻發電站最簡單的模型是三個設備:垂直于黃道面軌道的真空光電藻發電站,平行于赤道面的同步衛星中轉站,以及地面接收站。 18公里連同步衛星中轉站到地面接收站的距離都滿足不了,對于真空光電藻發電站和中轉站之間的距離來說,更是遠遠不夠用。 地球半徑就高達6000公里以上,根據發電站和中轉站的相對位置不同,兩者之間的距離在5000公里~12000公里之間徘徊。 所以,江遠不得不對無線充電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升級,結果得到了一個怪物般的技術: “2333年ipr5.0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方案:利用超高頻恒定幅值交變磁場發生裝置,產生23.7ghz的諧振磁場,實現超遠距離無線充電,在大氣中超過1500公里,在真空中可以傳輸2000萬公里。該技術安全可靠,使用的載體為空間磁場,能量不會像電磁波那般發射出去,所以不會對人體造成輻射傷害。該技術支持一對多同步通信,同時還具有過溫、過壓、過流保護和異物檢測功能?!?/br> 2000萬公里的真空傳輸距離是在太夸張了! 江遠由此想到了一種理論可能,戴森球。 戴森球是一名叫戴森的物理學家在1960年提出的,簡單來說就是制造一個把太陽包住的人造球體,從而完全收集太陽能。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瘋狂又瑰麗的幻想。 有了戴森球,人類就能完全收集太陽輻射出的全部能量,這也是戴森想象的宇宙2級文明的標志科技。 對于一個科技文明,能源是重中之重。 作為當今時代最重要的能源石油,鷹國的石油大棒舉世聞名,科技極為落后的產油國們也靠這種黑色黃金以葛優癱的姿勢享受著全人類的供奉。 不論是石油,還是煤炭,又或者是潮汐能、風能之類,絕大部分人類正在利用的能量,本質上都是太陽能轉化后的二次能源,地球可以看成一個大號充電寶。 在太陽-九大行星系統中,絕大部分太陽輻射能源都被浪費掉了,目前太陽系各行星只大約接收了太陽輻射能量的10億分之一。 戴森認為,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將太陽用一個巨大的球狀結構包圍起來,從而使得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被截獲,只有這樣才可以長期支持這個文明,使其發展到足夠的高度。 本來戴森球距離人類還是十分遙遠的,但是現在江遠卻看到了一縷希望。 以江遠手中的技術,建設真正的戴森球確實很難非常難,但是他可以建設一個個近日真空光電藻發電站??! 只要眼下的這個太空光電藻發電站建設成功,江遠就能獲得引力屏蔽技術,那么最麻煩的運載人力和物資上太空的問題就解決了,建設太空站將比現在簡單、廉價一百倍! 現在再加上這個真空傳輸距離高達2000萬公里的超遠距離無線輸電,江遠終于可以觸摸到戴森球的邊。 簡單地來說,就是沿著地球到太陽的路線,每隔2000萬公里放置一顆與地球同步繞太陽公轉的中轉站衛星。 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個橢圓,太陽位于一個焦點上,所以日地距離是時刻變化的。遠日點最大距離為15210萬千米;近日點最小距離為14710萬千米。 也就是說,最多8個中轉站就能將太陽附近采集的太陽能輸送到地球上! 當然,把太空光電藻發電站部署在太陽附近,將產生更多的技術問題。 比如真空光電藻的吸收太陽能效率是有極限的,而距離太陽越近,光照強度就越高,光照強度與離開太陽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叫做水星,它與太陽的距離與地球相比大約是1:2.5,因此水星上的太陽照射強度大約是地球的7倍! 以目前真空光電藻的吸收太陽能效率,最多只能承受到這個數值的2倍,也就是基本上0.7個水星太陽距離。 再近,真空光電藻就要被太陽烤死了。 不過這也是極為可觀的數值了,江遠不可能無限增加真空光電藻的面積,同樣的面積,在0.7個水日距離可以達到目前14倍的功率! 就算只有10倍,以真空光電藻的極限500平方公里計算,一座真空光電藻發電站就能達到50億k的發電功率,是2017年華國發電廠總裝機功率的三倍! 當電能無限會發生什么? 免費用電? 還是gc主義? 江遠很期待。 不過,如此巨大的大量能量聚集到地球上,必然導致一系列問題。 比如無限制用電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更嚴重,甚至地球高速升溫,如何解決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技術向來都是雙刃劍。 除了江遠,這些未來研究方向只是執政院長等幾人知道,他們非常支持。 長壽研究、基因科技、生物芯片、使用思維通信降低教育時間、萬人計劃、超級航母、天基光盾、真空光電藻、純電推運載火箭、超遠距離無線輸電,同時開展那么多研究項目,個個都是資源和人力消耗巨大,哪怕以華國的體量也有點捉襟見肘起來。 畢竟在保證這些新技術研究的基礎上,華國還要在其他科技領域全面加速追趕鷹國,就算追不上,也要拉短距離。 如果再加上未來的近日太空光電藻發電站,華國也要難以支撐下去了。 但是再難也要挺住,和平崛起哪有這么簡單? 華國難,鷹國更難,現在就看誰能頂過這口氣了。 江遠默默地望著車外,斜落的夕陽下,車隊拖著長長的影子慢慢駛入研究基地的大門,在一堆名哨暗哨中又開了幾分鐘,才進入真正的核心地點。 幾名穿著軍裝和白大褂的人正站在門口等待自己,眾人臉色嚴肅。 江遠視力不錯,甚至能看到研究人員臉上羞赧慚愧的表情,顯然他們也對于自身拖了整個工程的后腿非常愧疚。 車停下來,武宮觀察了一下拉開車門,江遠深深吸了口氣,微笑著下了車: “大家好!超遠距離無線輸電的現狀我了解了,研發速度還是不錯的,有些地方怪我沒有說清楚,下面一段時間,我就住在這里跟大家一起解決問題......”